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年度工作总结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 > 中国力学学会工作总结

中国力学学会2009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0年02月04日

2009年,在中国科协和学会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力学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学会的基本职责,以切实把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作为学会的根本任务,发挥学会在科技评价和人才举荐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一)扎实做好学术交流组织工作
2009年(截止11月中旬),学会及其各分支机构组织召开学术会议41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 8次,交流论文107篇,国内学术会议33次,交流论文4715篇,全年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共计有5816人次。与2008年相比,参与人次和交流论文篇数稳步提升,增加幅度分别到达35.3%和20.1%。学会下属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主要承办中等规模的学术会议(50~100人,以学科年会为主),比例达到41.5%;100人以上的学术会议所占比例为31.7%,其中由学会主办的“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无论从学术质量上还是会议规模上都有大幅提升。下面是几个重要活动: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已经成为学会在学术交流组织中的一个品牌活动,迄今已经成功举办3届,逐渐成为国内力学界学科交流最广、学术质量最高、规格最高的盛会。2009年8月,学术大会首次在京外举办,由中国力学学会和郑州大学联合主办,参会人数和发表论文数量都再创新高,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800余名专家学者莅临参会,其中包括16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20余位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大会共设立1个主会场,16个分会场,51个专题研讨会,交流论文1600余篇,其中主会场安排8篇大会特邀报告。大会交流与讨论的内容涵盖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生物力学等力学分支学科的广泛领域,较好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大会受到河南省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会议期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副省长徐济超等领导还会见了出席大会的16位院士,与会专家对河南的科技发展提出了许多良好建议。这些国内一流专家的到来对推动河南科学尤其是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术大会在郑州举办对于宣传和展示整个河南省的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海峡两岸力学学术交流日趋活跃。2009年,学会成功主办和委托承办了“第13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夏令营活动”、“第3届21世纪实验力学学科发展——海峡两岸实验力学研讨会”和“2009年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等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与台湾地区的力学民间科技交往日趋活跃,充分发挥了学会在民间科技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促进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
第四次中国科协论坛——心血管力学生物学前沿问题。11月28日,由学会和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联合承办的第四次中国科协论坛在北京举办,50余人到会参加交流,包括韩启德院士、俞梦孙院士、朱晓东院士和高润霖院士等25位知名专家到会参与研讨,是近年来力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学科交流层次较高的一次高端论坛,同时也是中国科协变革学术论坛模式、聚焦学术前沿高端的一次成功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收到良好效果。此次论坛主要采用主题报告与交流互动相结合、专家讨论与学者旁听相结合等多种交流形式,以主题发言为引导,互动、交流为主,综合性地回顾国内外力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心血管力学生物学前沿性的发展新方向,促进生物力学、医学和工程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论坛举办期间,相关媒体对论坛进行了集中报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如期举办6。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已经累计举办53次,成为我学会举办的常规性学术交流活动之一。沙龙宽松的学术交流氛围和宽泛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生和学者参加。每次沙龙所开展的专题研讨会都就当前学科热点问题和最新成果等进行座谈,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心得,使大家每次活动后都有所收获,充分发挥了青年沙龙的重要组织和引导作用。2009年,学会为了扩大沙龙的影响力,吸引京外青年学者的参与,第一次在京外举办青年学术沙龙活动,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和肯定,给广大青年学术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交流机会。
表1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2009年活动一览      
 
 
(二)学会对外交流水平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随着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和频次的不断提升,除了动员和组织学会分支机构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外,学会与相关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沟通渠道,参与国际组织的学术活动,积极推荐我国科学家在这些组织中任主席、副主席、执委、理事等重要职务,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和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有效提高了我国力学工作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参加第12届国际断裂大会(ICF12。国际断裂学会于1965年在日本成立,是国际上最大的断裂学科的学术组织,1977年,中国力学学会经中国科协批准加入该组织。自1965年开始,该组织每四年召开一届国际断裂大会。第12届国际断裂大会(ICF12)于2009年7月在加拿大召开,来自世界各地共75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其中我国有30余位学者到会,中国香港的张统一教授做了大会邀请报告。由于学会已经争取到2013年“第13届国际断裂大会”在中国召开,学会组织参加ICF12大会,在推进断裂学科国内外交流、学习国外在本学科发展的经验和宣传我国断裂研究与开发的成果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2013年在我国召开ICF13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动员和吸引国际一流学者踊跃来京参会,为2013年大会造声势。会议期间,学会还积极与国际断裂大会组织委员会成员进行沟通,并向国际断裂学会推荐我国知名学者进入大会委员会争取重要职位,推荐我国青年学者进入该组织的领导层,为2013年成功召开第13届国际断裂大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顺利承接IUTAM(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执行局与大会委员会执委会2009年工作会议。执行局与大会委员会执委会工作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主要就国际组织近期若干重要事宜进行了集中讨论和决议,如磋商IUTAMIUTAM今后将召开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暑期学校的承办权及力学学科学术交流活动的选题方向等。受IUTAM委托,学会负责承办IUTAM高层2009年工作例会。鉴于由学会承办的第23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简称ICTAM2012大会)即将于2012年在北京举办,IUTAM还听取了中国方面就ICTAM2012学术计划、大会财务和会务筹备等情况的汇报。会议期间,到京参会的IUTAM高层先后应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科协的邀请,全体出席了为此次工作会安排的招待会和晚宴。同时,IUTAM高层还考察了ICTAM2012大会会场-国家会议中心以及周边酒店。会议结束后,IUTAM高层来函对学会的会议接待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感谢。
通过承办此次IUTAM的工作例会,学会与IUTAM进行了良好沟通,尤其是通过对, ICTAM2012大会筹备工作的深入讨论,对大会的学术安排、经费筹措和会务工作等多个方面与IUTAM达成共识,为成功举办ICTAM2012大会,争取在这一国际舞台上集中展现中国力学的一流成果,提高中国优秀力学工作者在国际力学界的显示度奠定基础。会议期间程东红书记等中国科协领导与IUTAM高层的会见,以及我国科学家与IUTAM高层的交流和沟通,对提升中国力学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今后学会的国际学术交流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稳定运作。“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简称“中心”)是由学会自主筹建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其秘书处实体已经于2007年正式成立,在全国学会中具有独创性,是学会拓宽自主业务渠道、推动学会改革的重要内容。2009年,“中心”秘书处正常运作,接待来自美国、法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学者9人次;10月,“中心”分别举办“无网格、质点类和扩展有限元方法国际学术会议国际专题研讨会”和“大气边界层多相流暨风蚀、沙尘暴、沙粒跃移以及风吹雪国际学术研讨会”,关注力学前沿和亚太地区热点问题,凸显“中心”学术特色。
(三)加强期刊建设,促进科技期刊发展
学会目前主办学术期刊16种,包括中文期刊13种(被EI检索的期刊有7种),英文期刊3种(均被SCI收录)。2009年,《力学进展》继续获得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精品期刊资助,Acta Mechanica Sinica获得中国科学院重点期刊资助。2009年,学会主办期刊的影响因子有较为明显的上升,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力学学会部分学术期刊2007~2008年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首次举办“中国力学期刊发展研讨会”。8月,学会顺利举办“中国力学期刊发展研讨会”,来自国内12个力学期刊的多位编辑到会参加讨论。研讨会集中讨论了中国力学期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就如何整合和共享力学期刊资源、打造力学期刊品牌、获得外文期刊比较优势、稿源国际化、提高力学期刊影响力的途径、缩短出版时滞和期刊现状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对力学期刊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推动英文期刊国际化。2009年,Acta Mechanica Sinica免收版面费,并增大国外专家审稿的比例;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的电子版和纸质版与德国Springer公司和荷兰Elsevier公司合作出版,国外印刷,面向全球同步发行,论文下载量大幅提高,知名度提升较快,在同类国际学术期刊中具有较高声誉。
关注热点,出版专辑,提高期刊影响力。《力学进展》先后出版《纪念郭永怀先生诞辰100周年》,《空天飞行专题》和《缅怀钱学森先生》等专辑或专题;Acta Mechanica Sinica出版《生物力学专题》;《力学与实践》出版《创刊30周年纪念专刊》,紧扣热点和焦点,期刊的影响得到有效扩大。
二、科普教育工作层次多样,重点突出
(一)主题科普活动层次多样,精彩纷呈
2009年,学会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既有针对大学生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也有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组织开展的科普开放日等活动,受众达1.4万人。学会主办多年的系列科普活动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其社会影响力持续上升,如第7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214所高校12089人报名参赛;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节目组还对8月份的团体决赛进行全程跟拍,并制作成专辑在中央电视台上播出,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赞誉。趣味力学动手实验等主题鲜明的科普活动是学会2009年科普活动的一大亮点,多个集趣味性、科学性和易操作为一体的比赛项目,吸引了大批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凸显力学的独特魅力。

表3  中国力学学会2009年科普活动一览 

序号
活动名称
时间
地点
参与
人数
1
趣味力学 快乐体验
——中国力学学会2009科技周活动
05.16
北京
700
2
首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颁奖大会暨专题研讨会
05.16
北京
30
3
第7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
05.24
全国
12089
4
第13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
07.12~19
南京
90
5
第7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
08.20~22
西安
200
6
动手玩力学,快乐新体验
——2009全国科普日活动
09.19
北京
20000
7
2009中学生趣味力学制作邀请赛
10.24
北京
100

第7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学会自1988年开始举办大学生力学竞赛,发展到2009年,参赛人数已经从62人跃升至12000余人,竞赛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活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与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举办,2009年活动还获得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组加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14所高校12089人参加了2009年第7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于5月24日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同时举行,随后,从中脱颖而出额29个学校组队参加8月份的团体赛,清华大学代表队获得团体赛特等奖。
第7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团体赛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改进与创新,比赛中强调科学性和趣味性,选题具有较高的甄别度,较好的体现出来了高校、学会与媒体合作举办竞赛的特色,很好地促进了高校力学人才的培养,为年轻学生搭建了通向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桥梁。2009年,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摄制组以纪实风格全程拍摄了本届团体决赛,中央电视台的参与提高了竞赛的趣味性与观赏性、扩大了竞赛的影响,并在促进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2009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学会自1996年开始举办海峡两岸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力学科普夏令营活动,每年举行一次,一年在大陆,一年在中国台湾交换进行。“2009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于7月12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由台湾省力学学会秘书长、成功大学航空太空工程系教授郑金祥带队的台湾省师生代表团一行28人,以及全国各省市力学工作者及优秀中学生代表60余人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夏令营期间,主要开展了力学知识竞赛、力学科普交流和参观访问等活动,不仅加深了两岸力学科技工作者的交流,而且加强了两岸青少年的沟通交融,有效促进两岸的彼此了解。
第二届中国力学学会中学生趣味力学制作邀请赛。中学生趣味力学制作邀请赛是由学会主办的科普活动,第一届于2005年举办,此项竞赛活动本着寓乐于教的方针,使青少年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激发青少年对于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了解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动手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扩大力学知识视野。“第二届中国力学学会中学生趣味力学制作邀请赛”于10月24日在北京举行,同时还邀请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组前来拍摄整个竞赛过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8所学校的9个代表队参赛,比赛采用积分制,共分三轮进行,牛栏山第一中学获得了一等奖,队员获得参加2010年7月在台湾举行的“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中学生夏令营活动”的资格。
(二)科普资源平台雏形显现
●《大众力学丛书》系列科普书籍如期出版。学会自2007年10月启动《大众力学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在2008~2011年的4年间出版20本力学学科的科普著作,主要读者对象是大学生和中学生以及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各个领域的人士。在2008年完成丛书的第一辑(5本)的基础上,《力学史杂谈》一书的编辑出版在2009年顺利完成。《力学史杂谈》收集了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在近20年中陆续发表或尚未发表的40多篇文章和天津大学王振东教授的两篇文章,概括了力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科学发展较为重要的课题,介绍了从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拉格朗日等科学家的生平与贡献,也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并对力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进行介绍,对科学史有兴趣的读者和对学习力学的学生和教师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积极推动力学科普展室建设。2009年,为了整合力学类科普资源,充分发挥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作用,学会依托挂靠单位中科院力学所,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京区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能力建设项目》,推动力学科普展室建设。该项目日前已经启动,由中科院力学所提供可长期使用的开放场地200多平米以建成力学科普展室。展室设有力学体验旋转舞台、动手活动与视频长廊、流体力学现象模拟器、力学知识竞答或力学游戏操作触摸屏、力学作品与成果展示台和科普展板模块等科普设施,其日常事务由学会专职人员和受训后的科普志愿者负责,并设有专家顾问团指导和组织主题科普活动,联合研究所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涉及物理及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内容生动有趣,工具和材料比较简单,与学会现有的各类科普系列活动能够较好地相互支持和融合,逐步形成学会独有而富有力学特色的科普资源平台。
(三)力学教育培训工作如期顺利举办
依托教育工作委员会,在部分专业委员会和地方力学学会的协助下,学会在2009年先后多次举办深受力学师生欢迎的教学讲习班;8月份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为期1周的IUTAM国际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力学、生物、化学和物理等不同专业背景的120名学生,很好地体现了当前学科交叉的特点,课程的学术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是自2001年以来IUTAM每年1次的暑期学校第4次由学会直接承办,对中国青年力学人才参与国际高水平学术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表4 中国力学学会2009年课程培训项目一览
三、提升学会服务会员能力,夯实学会发展基础
(一)学会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专刊(电子期刊)》定期发布。2009年,学会印发《中国力学学会会讯》7期,纸版和电子版同步向会员发送;自3月起,学会开始定期发行内部刊物《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专刊(电子期刊)》,及时向会员传达力学界信息动态,现已累计发行21期。《会员专刊》针对会员发送,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已经成为学会会员及时了解力学界最新动态的重要途径,如在第一时间发送的《悼念钱学森专题》在会员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充分表达了学会对钱学森先生的缅怀之情。
学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09年,学会投入50余万元建成集论文投递、稿件评审、注册参会、在线支付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力学学会学术会议管理系统”,实现学术会议的全程信息化管理,为学会今后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奠定了扎实基础。通过项目申请等方式筹措资金,学会网络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力学类学术论坛、学术博客、竞赛专题网站、科技期刊网站在学会网站上的集成和整合,全面提升学会信息平台服务会员的能力。
(二)深入开展科技工作者调查
组织开展《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状况调查》课题。2009年,学会主动承担中国科协调宣部《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状况调查》课题,通过文献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交流方面的需求以及现阶段阻碍学术交流的主要因素,为科技政策决策者提供客观、科学的事实依据,为广大会员提供有效服务。
针对会员服务,主动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2009年,在总会个人会员范围内,学会进行会员服务建议的问卷调查,初步掌握广大会员加入学会的目的和对学会现有服务的建议,对学会在今后工作中如何加大对会员服务的力度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持。
(三)积极开展人才举荐工作
2009年,学会积极参与科技奖励推荐和评选工作,向中国科协累计推荐项目6次:
l   2009年院士候选人提名推荐
l   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推荐
l   2009年度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推荐
l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推荐
l   第八届光华工程奖推荐
l   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
此外,学会还加大“周培源力学奖”和“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学会奖项的宣传表彰力度,不仅在学术大会上进行奖项颁发,而且通过网站专栏、会讯、会刊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提升获奖人的显示度,营造奖项推选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按照中国科协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领导和部署,2009年,学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科学发展观与岗位工作联系在一起,推动学会自身建设。
围绕科学发展,整合学会资源,提升服务能力。以“为会员服务”为学会基本任务开展学会工作,积极与会员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会员的学术需求,逐步完善学会学术交流、科普资源、论坛、博客为一体的学会资源平台的服务功能。2009年,通过精心组织多项影响较大的学术交流活动主题多样的科普活动,充分调动分支机构等学会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学会的显示度和凝聚力得到大幅提升。
推动学会创新试点项目的实施,提升学会办事机构国际化服务水平。2009年,学会积极参与为期三年的“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示范项目”,按照计划逐步推动项目的具体实施,提高学会办事机构的国际化服务水平。2009年,学会在提升服务成效方面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l         成立“会员工作小组”,安排专职人员负责会员的发展和服务工作。
l         “会员之家”服务平台得到有效整合,学会利用网络手段服务会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如及时建立的“沉痛悼念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专题网站以时效性、大信息量、独具学会特点在广大会员之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l         以人为本,优化学会办事机构人才队伍。2009年,学会通过社会招聘方式合理配置学会办事机构人才资源,目前共有专职工作人员16人,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的人员已经达到11人,具有博士、博士后学历的工作人员成为学会办事机构的骨干成员。2009年,学会办公室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严格按照组织原则发展党员,2位入党积极分子被批准为预备党员,目前党员在学会办公室的比例已经达到50%。
l         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养,2009年,学会办公室共计召开2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讨论会,每个月还定期举办业务讨论会,全方位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及业务水平。从2009年9月开始,学会特邀美籍英文老师到学会授课,为学会工作人员安排每周一次的英语口语课程,提升工作人员参与和组织国际交流活动的服务能力。同时,学会已经开始制定短期出访、离岗培训等学习计划,为学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五、2010年学会工作要点
2010年,学会将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学会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中国科协“围绕科学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提升服务能力、务求工作实效”的工作方针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学会工作,继续深化学会改革,发展发挥学术团体优势,在提升我国力学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做出贡献。
(一)筹备召开“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九届理事会扩大会议”
2010年,学会将组织召开换届大会,选举产生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会上将总结上届理事会工作,完成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的选举,同时还将举办各个分支机构的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会等事宜。学会将严格按照学会章程,筹划和组织好此次理事会的换届工作。
(二)继续推动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活动的开展
2010年,学会将借助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这一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学术活动,如计划在5月份开展的地震灾害研讨会等国际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学会还将精心组织材料,在7月的IUTAM理事会上提交成为IUTAM附属机构的建议书,争取纳入IUTAM的附属机构范畴,提升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做好对外交流工作
  2010年,学会将继续保持与相关国际学术组织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做好IUTAM2012年理事大会的参会准备,并在学会理事会和ICTAM2012大会中国委员会的领导下切实做好大会秘书处的具体工作,为ICTAM2012大会和ICF13大会成功召开奠定基础。
(四)积极推进学会创新示范项目的实施

  2010年,学会参与的中国, 科协学会创新试点项目进入关键阶段,学会将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项目的实施,在提升办事机构国际化服务能力,以及规范人事管理、薪酬制度、人才引进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积极开展会员工作站的试点工作。<, /P>

(五)整合科普资源,建立学会科普资源平台
  依托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力学与实践》期刊,逐步形成学会的科普人才资源团队,2010年,学会在继续组织开展固有科普活动的基础上,将重点在建立科普展室、策划趣味性强的主题科普活动等工作中取得较大突破,建立学会的科普资源平台。
(六)进一步完善学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2010年,学会将完成学会门户网站的改版工作,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学会资源的利用率,形成学会信息、期刊文献、论坛、博客为一体的资源平台,真正成为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的“会员之家”。同时,学会学术会议管理系统将正式对外启用,为学会的学术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