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年度工作总结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 > 中国力学学会工作总结

中国力学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07日

    2007年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中国力学学会迎来了50周年华诞。中国力学学会在中国科协和本届理事会的正确指导下,在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常务理事会拟定的年度工作思路和计划,发扬开拓创新、科学求实的精神,团结全国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程界、国防部门的力学和相关学科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依靠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教育、期刊发展、组织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力学学科发展

   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能够为学科的发展和原始创新做出贡献,组织好学术交流活动是学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力学学会以促进力学学科发展为主线,推动各类学术活动同科技创新及学科前沿的重点问题相结合,促进力学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努力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力学学会共组织30余次学术活动,其中国内学术活动20次,国际学术活动10次。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数超过4500人次,通过会议交流的论文近4000篇。

1 2007年完成的学术活动(截止200711月底)

会议时间

会议名称

5月12 - 14日

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

5月17 - 19日

全国非线性振动、非线性动力学及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

6月11 - 14日

第五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

7月30日 - 8月1日

2007国际计算力学研讨会

7月

第八届全国冲击动力学讨论会

7月4 - 6日

第三届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

7月21 - 25日

中国分析力学未来发展研讨会

8月23 - 25 日

第七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

8月

断裂、塑性及微纳米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8月31日 - 9月4日

2007中美微纳米与生物力学与材料夏季讲习班和研讨会

8月27 - 30日

2007第七届固体破裂与强度国际学术研讨会

8月23 - 29日

第20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8月6 - 7日

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

8月21日

气溶胶云团爆炸成形动力学及其复杂流动现象

8月20 - 22日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

8月19 - 20日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大会执行局和大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工作会议

8月15 - 19日

第五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

8月14 - 16日

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流固耦合)学术交流会

8月10 - 14日

第十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

8月20 - 23日

第十三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

9月19 - 23日

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

10月21 - 23日

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

10月17 - 19日

第七届国际结构冲击载荷会议

10月17 - 19日

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

10月20 - 23日

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11月2 - 3日

SHPB实验技术专题研讨会

10月28 - 30日

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

11月

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科研原始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视和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的需要,力学作为工程技术和基础科学之间的桥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力学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更为活跃,学术会议的参与度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参加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探讨学科前沿热点。同往年相比,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质量和水平稳步上升,国际学术活动频次大幅度提高。(附2003年~2007年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情况示意图)

                                            

 图1 2003至2007年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情况示意图

下面是学术交流活动中的四个典型案例:

① 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

   200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为回顾中国力学的光荣历程、展现我国力学的优秀成果、弘扬中国力学人的优秀传统、展望新世纪力学学科的发展趋向,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于2007年8月20~22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主席由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院士担任,来自国内以及国外的代表逾1500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其中有两院院士30余人,大学校长、副校长30余人。大会共收到论文1218篇,大会设置了15个分会场、44个专题研讨会和4个专题展览。此外,我们还邀请了国际理论与力学联盟(IUTAM,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主席、秘书长、执行局全体执委及大会委员会全体执委会成员、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力学界代表共30余人参加会议,让他们亲身感受了中国力学学科的实力和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

   从代表人数和论文篇数来看,这无疑是中国力学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大会交流和讨论的内容涉及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生物力学等力学学科与交叉领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研究、力学教育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成果和学科前沿发展的新生长点。此次大会的学术活动包括中国力学学会50周年回顾报告、大会特邀报告、专题邀请报告、分会报告、小型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

    此次学术大会全面回顾总结了50年的成就和经验,交流了近两年来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国际影响,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因此,此次大会是一次规模空前的、非常成功的全国力学盛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力学学科的现状,充分展现了我国力学工作者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反映了我国力学工作者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会议表明,我们力学领域的研究内容覆盖面广,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更为深入和广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有很大进展,进一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② 第五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

   国际流体力学会议(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简称ICFM)已经有20年的历史,它们是1987年以来由沈元、冯元祯、Zierp, 庄逢甘,吴耀祖等国际流体力学界著名科学家倡导的,在我国举办的流体力学系列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于2007年8月15日~19日在上海召开。

   此次会议得到国内外流体力学同行的广泛关注,共收到投稿论文259篇。经学术委员会审稿,正式录取244篇,其中国外学者论文84篇,国内学者论文160篇。参加会议的代表共203人,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海外的学者68人,国内学者135人。会议安排了8个大会邀请报告,并以湍流、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和复杂流体运动等为主题安排4个并行的分会场。

   高水平的大会报告是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的一大亮点。大会报告人包括: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Timothy J Pedley教授;国际著名的航空与宇航专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Paul E. Dimotakis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力学研究所Victor Kozlov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Philip LF Liu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Michael L. Banner教授;日本东京科学大学Y. Kawaguchi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姜宗林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鲁传敬教授。他们的大会报告题目内容涉及生物流体力学、湍流数值模拟、流动控制与流体动力不稳定性、湍流减阻、海洋破碎波、近海波浪、高焓超音速流动、空泡流等当今流体力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会议论文集“New Trends in Fluid Mechanics Research”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全球发行。

③ 2007国际计算力学研讨会

   2007国际计算力学研讨会(200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组委会经过一年的筹备,于2007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北京昌平九华山庄成功地召开了2007ISCM。

    此次大会共收到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 250 篇论文摘要。经过审稿,接受了226篇学术论文。会议出版了高质量的会议文集,包括纸介质的和CD-ROM 两部分。其中纸介质的文集包括19篇大会报告和半大会报告的全文和207篇详细摘要,CD-ROM部分包括120多篇全文。这些报告反映了计算力学领域最新的进展。

    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做了大会和半大会报告。这些报告是本次大会最精彩的亮点。本次大会有150人参会, 除大会报告和半大会报告外,130位代表做了分组报告。这次大会是一次融洽、和谐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ISCM将作为系列会议每两年一次在世界不同的地方继续举行。

④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

    中国力学学会2003年开始在北京举办青年学术沙龙。截至到2007年11月,共举办活动39次。每次沙龙均有优秀学者做精彩的学术报告。沙龙力图营造学术交流的宽松氛围,大家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学术见解。青年学者们觉得报告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促进了相互的了解,在交流中启发了思路,为今后可能的相互合作提供了帮助。每次沙龙都充满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信息,而且这种交流更有利于激发新的学术思想。活动后大家都感到非常有收获,这种形式得到了青年学者的赞同和认可。

    2007年,中国力学学会邀请了8位不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分别是:

*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陈少华副研究员:生物现象中的几个力学问题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江特聘教授彭小瑜:基督教的“公平工资”与物权观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樊瑜波教授:口腔生物力学

*      北京大学教授佘振苏教授:备战奥运中的力学和系统问题

*      北京理工大学胡更开教授:左手材料研究进展

*      清华大学殷雅俊教授:细胞膜上的力学和几何

*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孙静惟:媒体新环境及应对策略

*      兰州大学副校长郑晓静教授:关于风沙流与风成地貌 

二、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引领力学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力学科技工作者在国际上学术交流中参与度的不断提升,为更好地把握当今力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成为中国力学学会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中国力学学会在做好与国际组织的联系工作和积极申办国际大型学术例会的同时,还在筹建相关组织、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① 筹建“北京国际力学中心”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我们需要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培养造就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中国的崛起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尊重。日益强盛的国力和中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已经为我们建立这样一个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10年来,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最高水平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专题研讨会和3届暑期学校,从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力学学科也得到国际力学界的瞩目和认可,为进一步筹建国际力学中心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中国力学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北京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等众多科研院校紧密配合已经成为国际力学界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在亚洲成立一个国际力学中心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此,中国力学学会适时的筹建成立了“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争取使其成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在亚洲的常设分支机构,同时争取国际科学联合会及中国政府的支持。构建中的“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旨在促进社会服务,促进力学学科研究,促进力学学科教育,建立公共交流平台,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支持科研互访,为青年学者科技交流提供经费资助,以及提供网站和出版物的交流平台。

   此项工作自2002年启动以来,经过理事会的努力,多次协商和讨论“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的运作模式和构建方案,经过多方努力和积极争取,取得了一些进展:

⑴ 该项目征求中国科协等上级部门的意见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⑵ 成立了中心筹备组,针对亚洲各国的力学现状和需求做了大量的调研;

⑶ 2007年8月在京召开了“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筹建研讨会”,邀请到了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亚太地区办事处主任,IUTAM执行局部分委员以及来自亚太10个国家和地区力学界的代表就“中心”的筹建进行了研讨。筹建“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的建议获得亚洲国家和地区、ICSU亚太办事处和IUTAM的赞同和支持。会议听取了各个国家参会代表对“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的建议,并计划在2008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CTAM 2008)上正式提交“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的成立建议书;

⑷ 确定了中心挂靠单位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并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展活动。

    目前,“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在中科院力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的既定方案,正逐步有计划地开始开展诸如高级专题研讨会、短期课程、暑期学校、高端学术报告,短期顺访等学术交流活动,所有这一切将对我国力学学科的学术地位的提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② 完成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2007年工作会议的组织工作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委托中国力学学会组织承办该组织2007年的重要工作例会,即“2007年IUTAM执行局和大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于2007年8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IUTAM近期若干重要事宜及将于2008年召开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CTAM 2008)情况进行讨论和决议。参加此次工作会议的人员都是IUTAM的高层委员,包括联盟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15人,中国力学学会借此机会,灵活安排,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了一定工作:

⑴ 此次IUTAM高层工作例会与“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研讨会”衔接,使得IUTAM中的不少委员得以参加此次研讨会,为学会筹建“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出谋划策,建议得到了IUTAM高层的大力支持;

⑵ IUTAM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应IUTAM大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邀请,杨卫院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就申办2012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CTAM 2012)做了陈述,给IUTAM大会委员会执委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⑶ 中国力学学会借助随后召开的“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的契机,邀请全体委员参加了此次规模空前的学术大会,为到会的他们提供了一次近距离了解中国力学发展状况的机会,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目前中国力学学科发展的实力和勃勃生机。

③ 积极申办2012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

    争取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系列大会在中国召开,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国内专家与国际同行的广泛交流,使国外同行了解中国力学,从而快速提升中国力学在国际的地位。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简称ICTAM)是由国际上力学领域内最具权威的学术性组织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主办的高水平的力学学术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人数大约2000人左右。

    在2006年美国布朗大学召开的IUTAM执委会和大会委员会会议上,IUTAM高层向我们提出有意向想让中国再次申办2012年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我们得到此信息后,组织专家对申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磋商,认为我们现在申办的条件较2004年申办时相对比较成熟,主要表现在:

⑴ 与其他学科相比,力学学科近几年与国际上的差距越来越小,目前排在前8名内,国内将近100所大学均设有力学系,每年有将近5000名力学领域毕业生,目前有20万科研工作者从事力学研究;

⑵ 借今年承办IUTAM执委会和大会委员会执委会高层工作会议之机,邀请了全体参会代表参加了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学术大会,当代表们看到逾1500名力学科技工作者参会的盛况时,十分震惊,近距离的感受到了中国力学界的繁荣和实力;

⑶ 奥运会后,北京在环境、交通、通讯和会议设施上都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和完善,这为我们申办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准备申办ICTAM 2012,目前经过我们的多方努力,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参加组织申办工作,并在2006年IUTAM执委会和大会委员会上做了简单的申办陈述,随后应IUTAM大会委员会执委的邀请,我们在8月19日在京召开的IUTAM大会委员会执委会上又对申办工作做了进一步的补充陈述,得到了委员会的认可,现在已有许多国家的IUTAM理事都倾向于在中国举办2012年的ICTAM大会。IUTAM的历史已经将近一百年,从未在中国召开过,我们不希望等待的太久。

    同时,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力学学科发展的活力,中国力学学会积极组织中国的力学科研人员参加将于2008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通过有效动员,希望在中国代表在此次大会上有更多高水平的报告呈现,这将对我国申办2012年的大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做好科普教育工作,培养优秀力学人才

    科学普及和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力学学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学会通过组织一批力学领域内热爱科普工作的专家学者,并设立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和教育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各类贴近学校和社会的科普活动,下面列举了中国力学学会2007年组织开展的三个典型科普活动。

① 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于从第一届全国62人,12单位参赛,到2007年发展为第六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7所高校9736人报名参赛。为了推动竞赛的进一步发展,竞赛组委会向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申请,高教司2006年6月21日发专函“教高司函[2006]140号”批复,决定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举办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该函同时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层级提高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层级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已经并将继续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展成为在我国高等院校有重要影响的科技竞赛活动。

    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竞赛分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采用闭卷竞赛,2007年5月20日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同时举行。个人赛首先由各赛区竞赛组织委员会组织阅卷,评出各赛区一、二、三等奖,然后将优秀试卷按比例提交全国竞赛组织委员会核查和评定,共评选出全国一等奖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0名,优胜秀奖487 名。团体赛于2007年8月17~19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为团队合作动手制作与动手操作的竞赛,举行共20个队,每队3~5人,其中3人为出场参赛选手。团体赛选手从个人赛优胜者中选拔,以学校为单位单独或联合组队。经过三轮淘汰竞赛和一轮复活赛,共决出一等奖(冠军)1队,二等奖3队,三等奖6队,优秀奖10队,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 的开幕式上颁奖。在3天的团体竞赛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节目组一行6人进行了全程跟踪拍摄,节目完成后期制作后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播放。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内容和形式进行了重大改革与创新,竞賽题目不再是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分科的考题,而是综合性的生活、工程与研究中贴近“原生态”的问题,突出它的科技竞赛活动的属性。团体赛为团队合作的动手制作与操作竞赛,以促进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为提高大学生人文和科技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团体赛队伍从个人赛优胜者中选拔,以彰显基础与创新的相辅相成。

    从2007年开始,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两年一届,并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大会开幕式上颁奖。这一举措获得了高校师生的欢迎,竞赛与“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结合,对倡导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接触高水平乃至前沿科学与工程研究,接受高水平的导师指导,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从本届竞赛开始,《力学与实践》“力学纵横”栏专辟“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子栏目,为交流竞赛经验、切磋竞赛内容提供了一块“全天候”的园地。

② 2007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中国力学学会与台湾省力学学会的定期交流项目“海峡两岸科普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到2006年已连续举办了11届。两岸力学工作者间的力学教育交流研讨和形式多样的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得到了海峡两岸力学科普工作者、中学物理老师和中学生的欢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项活动对于普及力学知识,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加强全国各地及海峡两岸力学界的交流,共同创建良好的力学科普教育模式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增进了两岸中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友谊。目前这项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两岸力学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成为学会科普和青少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7年7月 16日,由中国力学学会、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陕西省力学学会、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共同承办的“2007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在西安举行。以台湾省力学学会秘书长、台湾大学机械系吴文方教授为团长的台湾省师生代表团一行二十九人,以及来自北京、上海、西安等省市的力学工作者及优秀中学生代表八十余人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2007年7月17日上午,“2007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的开幕式在西安交通大学主楼报告厅隆重举行。简短而热烈的开幕式结束后,两岸力学学会准备了两个精彩的力学科普报告,西安交通大学黄上恒教授作了题为“医学听诊中的力学”的科普报告,台湾省科学工艺博物馆科技教育组陈正治老师在“从‘玩’字看台湾省力学科普教育”的报告中介绍了台湾省力学学会组织本次中学生力学竞赛的情况,并介绍了台湾省科学工艺博物馆组织的各种生动有趣的科普教育活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现场演示了他们的科技制作作品“揭秘香蕉球”和 “水顶球实验现象研究”,精彩的演示和演讲博得阵阵掌声,体现了他们较强的力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充分调动了在座中学生营员们学习力学的兴趣。

   交流活动期间,两岸力学工作者以及中学教师就两岸的力学科普、教学与科研、中学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座谈。两岸重点中学的校长、教师对两岸中学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代表们还参观了西交大校史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

   中学生夏令营是交流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参加此次夏令营的中学生共计57名,其中台湾省学生15名(分别来自薇阁高中、彰化高中、高雄中学、科学工业园区实验高中、武陵高中以及台南市建兴国中),都是台湾省经过本土竞赛,层层选拔出来的。大陆学生42 名,是来自北京、上海、湖南、西安等省的优秀学生代表。夏令营活动丰富多彩,除了进行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以及各种参观交流活动外,还举行力学知识笔试竞赛和力学趣味实验竞赛。在笔试竞赛中,大陆中学生充分展示了扎实的基本功底,取得优异成绩,在动手实践竞赛中,大陆学生和台湾省学生混合分组,相互协作,融竞赛、趣味于一体,在比赛中增进了感情,加深了了解。

   7月19日,“2007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闭幕式在西安交大附中隆重举行。在闭幕式上西安交大附中王佩东校长发表讲话说,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的力学交流和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既是学术上的切磋,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感情的沟通,非常有意义,勉励学生 “要用力去学” 力学,要进一步弘扬和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进世界向更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③ “公众科普开放日”科普活动

    2007年5月20日,中国力学学会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挂靠单位中科院力学所开展主题为“力学与国家科技创新”,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公众开放日”科普活动。来自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一零五中学、怀柔一中、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周边兄弟研究所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共计200余人参与此次活动。

    在科普志愿者的引导下,到访公众有序参观了在郭永怀先生塑像、力学所院士墙以及力学所展室、微系统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固体力学实验室、应用流体力学实验室、激波风洞实验室和冲击动力学实验室。活动期间,学生们不时地提出各种问题,积极与科研人员展开交流,有的学生甚至利用午休时间与老师们进一步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当日下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院士为参观者精心准备了《现代力学的发展与展望》科普讲座。学生们表示,参观实验室、与科学家的近距离接触,令科学研究不再神秘,参观展现的是基础知识的应用,与其所学知识结合较为紧密,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收获颇丰;另一方面,他们对力学所承担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和开展的国际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有了初步了解,对力学所在国家科技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感性认识。

四、加强科技期刊建设,推进期刊良性发展

    中国力学学会主办17种学术期刊,其中中文期刊14种,英文期刊3种。被EI检索的期刊由去年的4种增加到5种,包括《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爆炸与冲击》、《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3种英文刊物全部被SCI收录,其中 《Acta Mechanica Sinica》被收入SCI核心。

    2007年正值期刊编委会换届年,针对目前期刊比较严重的编委挂名不干事的现象,学会理事会修改了编委会组成规章制度,明确编委的职责和义务,限定了期刊编委会人数,规定编委会人数不能超编,使各个期刊编委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作班子,而不是挂名班子,从而推动期刊的良性发展。英文版期刊增加了外籍编委的比例,利用外籍编委审稿约稿,扩大期刊的影响。所有的编委会在今年全部换届完毕。

    2007年《Acta Mechanica Sinica》和《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继续与Springer合作,出版纸版和电子版,向国际发行,文章的下载量大幅度提高,为刊物扩大影响和知名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此同时,各期刊编辑部大力邀请高质量的稿件,从严审稿,努力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除此之外,学会还加大了对期刊的投入,如《Acta Mechanica Sinica》2007年继续免收版面费,增大国外专家审稿的比例,尽最大努力与国际接轨。

    各中文期刊也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从稿件处理时间、审稿、出版印刷等各个方面出发,不断提高出版质量。力学学会主办的全部中文期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部分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使期刊从投稿、审稿、作者查询、修改、发表全部实现网络化。几年来,刊物编辑队伍的受教育程度也不断提高,相继聘用了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专业编辑,使编辑出版更加专业化。在期刊审稿方面,提高审稿效率,缩短出版时滞,增加对作者的吸引力。  

    今年,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期刊《Acta Mechanica Sinica》还得到了中国科协学会部经费资助,《力学进展》通过年度考核,继续获得资助。这些资助为期刊质量的提高,树立精品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Acta Mechanica Sinica》获得中国科学院重点期刊资助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这些资助对期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国内的学术期刊普遍重出版轻经营,靠资助补贴生存,与国际学术期刊出版普遍盈利背道而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学会办公室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了期刊的营销策划和宣传工作,并尝试了广告业务,向学术期刊市场化,实现良性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

    除主办期刊外,今年我会还结合国内外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几本论文集,为扩大学术交流、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做好组织建设工作,牢固树立服务理念

    学会发展的基础在广大会员,只有把会员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为会员搭建服务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平台,才能不断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凝聚力。2007年,中国力学学会进一步增强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围绕服务学会会员、激发创造活力做了大量工作。

① 加强学会专职队伍建设

    结合学会办事机构的现状和自身特点,以及新时期学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力学学会严格按照学会办公室拟定的“工作管理条例”、“财务管理规定”、“职工工作条例”、“财务工作规范”以及“员工考勤制度”等条例办事,在学会办事机构的日常运作中实行规范化管理。

    为了提高学会的组织服务水平和质量,建设高素质学术活动组织者队伍,我们不仅通过定期让学会工作人员通过参加国内外业务培训班进行锻炼,还邀请专家从学科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宏观思维和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协调组织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学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更好的为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服务。

②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提高会员管理水平

    中国力学学会在提高会员管理水平,竭诚为会员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并结合当前学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搭建会员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把“为会员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真正成为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的“会员之家”。

⑴ 建立不同会员的多样化服务项目,如:定期免费获得力学学会会讯,会议信息等资料,免费获赠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等。

⑵ 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环境,开辟会员网络服务平台,会员可登录学会网站浏览和下载学会主办的期刊全文和会议论文集,团体会员可登录网站“项目成果交流平台”发布单位最新研究进展、成果、专利等信息,个人会员可登录网站“力学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

⑶ 为了方便会员入会,学会提供会员网上注册入会和交纳会费服务。

⑷ 建立会员档案数据库,定期发放学会活动信息,把组织会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放在突出的位置。

③ 学会分支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为加强对学会分支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从2006年开始,中国力学学会对所设立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期刊编委会进行组织管理,重点对人员进行了精简,并逐步增加青年力学科技工作者在分支机构的比例,提高各个分支学科和领域学术交流的活跃程度。对各分支机构在委员人数、任职资格、学会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并撤销了个别活动开展较差的专业委员会。目前,22个专业委员会、6个工作委员会和16个期刊编委会等分支机构的换届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学会分支机构改革和规范化管理,反响强烈,有效地减少了过去部分分支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现象,部分专业委员会甚至精简为原有委员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增加了许多热心学会工作、较为活跃的优秀青年学者,促进我学会继续加强机构改革,以期全面达到对各个分支机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管理的最终目标。

六、协助科协做好工作,提高学会显示度

    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中国力学学会积极参与科协的各项工作,包括多个项目的申请、立项,受科协委托承办的部分座谈会等,使得在中国科协和社会提升了中国力学学会的地位和知名度,2007年主要做了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         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推荐工作   

*         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工作   

*         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推荐工作  

*         中国力学学会代表45个学会在中国科协与中科院签署共建学会协议仪式上发言

*         申报第六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综合奖   

*         杨亚政副秘书长应邀在全国学会工作会议做大会报告  

*         顺利通过全国学会改革创新试点中期检查   

七、2008年工作要点

    2008年,中国力学学会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学会服务意识,发挥学术团体优势,积极推动力学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紧密围绕“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开展学会工作,继续深化学会改革和发展。

 

① 提升中国力学地位,学术交流国际化

*         积极开展“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各类学术活动,探索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运作新模式;

*         动员国内学者积极参加2008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做好国内代表的组织工作;

*         精心组织和策划2012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的申办工作。

② 发挥学会优势,学术会议精品化

*         结合国家需求,把握选题,做好做精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的系列活动;

*         配合中国科协年会,积极组织相关专题分会场;

*         办好产学研、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会,拓展力学工程应用范围(大飞机、近空间、海洋工程等),凝聚环境研究队伍(大气、水体、岩土体、地球内部);

*         组织好第9届亚太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大会和2008年国际实验力学大会等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中国力学地位。

③ 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学会系列科普活动品牌化

*         做好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前期组织工作;

*         做好2008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的赴台组织工作;

*         出版一系列科普丛书,弘扬力学科学。

④ 继续办好精品期刊,期刊工作网络化,推动期刊发展的国际化

⑤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         继续深化学会改革,办好主业,突出特色,学会办事机构逐步职业化;

*         完善现有多元结构的会员制,发展会员、联系会员、服务会员,不断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

*         进一步完善学会网站建设,会员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化,搭建学术会议管理系统,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结束语

     力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的基础学科。中国力学学会的创始人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国际力学界做出过有历史性影响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曾带领我国的力学工作者为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我们相信,认真总结和回顾力学学科进展,结合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规划,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不断深化改革,中国力学学会能够为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服务,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团体。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