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年度工作总结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 > 中国力学学会工作总结

中国力学学会2008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9年03月09日

2008年,中国力学学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中国科协和本届理事会的正确指导下,在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发挥了学术团体在学术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科普和外事交流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下面结合2008年的工作内容做总结如下:
一、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008年(截止2008年12月),我学会及各分支机构组织开展了38次学术活动,其中国内学术活动46次,国际学术活动10次,参加学术交流的人数超过4900人,通过各类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近4000篇,具体可参考表1所示。
1  2008年完成的学术活动(截止200812月底)

会议时间
会议名称
1月03-07日
第8届断裂基础国际会议(ICFF-VIII)
1月27-29日
2008力学中青年科学家论坛
2月13-15日
鄂尔多斯地区大陆动力学与勘探会议
4月07-09日
全国材料试验设备维修技术研讨会
5月09-12日
第十三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
5月23-26日
第三届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
5月30日
2008年全国生物力学研讨会暨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       
6月30日-701
计算地球动力学国际研讨会
7月06-12日
第四届海峡两岸激波/涡相互作用学术交流会议
7月08-17日
BICTAM-PKU暑期学校
7月14-21日
2008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7月21-27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力学高级讲习班
7月24-26日
第八届全国分析力学学术研讨会
7月24-26日
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7月26-30日
2008液压抽油机及液压技术在石油钻采中的应用专题研讨暨洽谈会
7月28-30日
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
7月28-31日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8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            (CCCM ’2008 & SCCM-7)
8月06-22日
2008年“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高级讲习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培训学校
会议时间
会议名称
8月22-27日
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
9月
力学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学术讨论会
9月16-20日
第九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
9月20-23日
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
9月28日-104
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                   
10月07-09日
材料计算力学研讨会(IWCMM18)
1008-11
第9届亚太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第21届等离子体材料 科学研讨会    
The 9th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ymposium on Plasma Science for Materials (APCPST & SPSM)
10月09-13日
全国MTS断裂测试研讨会
10月11-13日
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会议
10月13-18日
国际计算工程与科学会议系列无网格法专题研讨会    
(ICCES Special Symposium on Meshless Methods)
10月15-17日
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
10月16-17日
BICTAM Mini-Course on the Principles of Plasma Discharges
(“等离子体放电原理”讲座)
10月17-21日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研讨会
10月23-25日
第五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10月23-26日
“光测力学实验教学”讲习班
10月29日-11月1日
第九届全国工程爆破学术会议
11月05-07日
岩土本构理论专题研讨会
11月08-12日
2008年国际实验力学会议暨第七届亚洲实验力学会议
11月09-12日
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11月16-22日
2008年全国塑性力学研讨会
11月29-30日
基础力学教学讲习班
12月01-03日
南海海啸国际研讨会
12月06-08日
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
12月09-11日
2008年生物材料与动物运动的力学与仿生国际研讨会
12月11-13日
空气弹性力学发展研讨会
12月14-21日
基于网格的工程仿真技术培训班
12月16-17日
2008年全国力学科普工作及学术研讨会
12月20-22日
生物力学测试技术及应用

同往年相比,活动开展的次数稳中有升,受北京奥运会召开等客观因素影响,今年在京规模较大的国际学术会议数量稍有减少,由我学会参与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有10月在黄山召开的第9届亚太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和11月在南京召开的国际实验力学会议暨第七届亚洲实验力学会议及海南三亚2008年生物材料与动物运动的力学与仿生国际研讨会,另外,我学会主办的一些系列活动如期举办,如2008年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开展活动8次,并顺利向中国科协申请承办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3次。
(一)亚太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会议(APCST
亚太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会议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会议,最早是由日本、韩国和中国三个国家发起,我国吴承康院士是该会议的发起人之一。该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分别由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四国轮流主办。该会议已召开八次,上届会议在澳大利亚举行。
第九届APCST于10月8~11日在安徽黄山召开,由我学会主办、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承办。该会议的目的是为亚太地区的科学家提供一个在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进行交流的平台。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俄罗斯、印度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251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其中国外学者近一百人,吴承康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会议收到285篇论文,包括6篇大会报告,21篇邀请报告,28篇口头报告和229篇海报形式的论文宣读,主要涉及到等离子体源、诊断及其模拟,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等离子体应用和等离子体纳米技术四个方面的议题。
(二)2008国际实验力学会议(ICEM-2008
亚洲实验力学会议是亚洲实验力学委员会(ACEM)的年会,2002年由Y. Morimoto教授等人创立,旨在为实验力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迄今已成功举办6届,并逐渐成为一个在国际实验力学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2008年11月8~12日,由我学会主办、东南大学承办的2008国际实验力学会议在我国南京成功召开。大会邀请了10多个国家的知名专家担任国际学术委员会成员,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成为大会合作单位,美国实验力学学会(SEM)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同时也是大会的协办单位。会议的国际权威性有力地保证了大会的学术质量,共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代表参加此次大会,其中国外代表为70余人。
会议接收了250余篇论文,报告涉及到微纳米实验力学,现代工业与工程中的实验力学新方法、新技术,特殊环境下的实验力学技术和力学传感与测量等方面近30余个主题内容。大会的交流促进了我国学者更多的了解实验力学领域的研究动态,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在实验力学领域的研究进程,提高我国实验力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进而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三)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
我学会2003年开始在北京举办青年学术沙龙,截至到2008年11月,共举办活动47次,成为我学会举办的常规性学术交流活动之一,基本上做到每月举办一次。沙龙力图营造的宽松氛围使得大家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学术见解,报告所涉及的问题广泛,并不仅仅局限于力学学科领域,吸引了许多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生和学者参加。学术报告结束后,沙龙还会相应地组织大家参加小型聚会,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心得,让大家每次活动后都感到有所收获。
2008年,中国力学学会邀请了8位不同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具体参看表2内容。这些报告的主题不仅涉及到了当前力学学科的前沿,如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生物力学等领域,而且还结合社会热点,如邀请到尹祥础研究员就地震灾害问题做了“汶川地震后的反思”的报告,吸引很多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加。
2  2008年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活动一览

活动编号
时间
报告人
报告主题
47
2008-10-29
季葆华博士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
物材料和系统中的力学问题
与建模研究
46
2008-9-23
苏煜博士
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
力学系
关于智能材料的力学研究—细观力学模型、相场理论以及有限元分析
45
2008-6-25
尹祥础研究员
中科院力学所
汶川地震后的反思
44
2008-5-28
刘青泉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土壤侵蚀的动力学过程及预报
模型研究
43
2008-5-7
卢天健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交叉研究:力学的生命力
42
2008-4-2
沈清研究员
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
航天飞行器中的湍流问题
41
2008-3-5
郑泉水教授
清华大学
从振荡器到纳陀螺--兼谈微纳米力学的发展趋势
40
2007-12-26
宋凡研究员
中科院力学所
天然生物陶瓷材料的微结构及其强韧化机制研究

(四)青年科学家论坛
青年科学家论坛创立于1995年6月,是中国科协为广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办的一项长期的、系列性、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为广大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园地。截止2008年7月,已经举办了173次活动,年均仅20次左右。论坛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是青年科学家自己组织的学术活动。我学会每年均积极参加青年科学家论坛的项目申请、策划和组织工作,在2008年通过申请,一共获得3次论坛的承办资格,分别是:
3  2008年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论坛一览

编号
主题
时间
地点
165
信息时代弹性波理论面临的新挑战
4月18~21日
宁波大学
169
南海深海油气田开发的关键工程与基础科学问题
6月27~29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待编
爆炸与冲击力学在新世纪应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2008年12月
暨南大学

其中,主题为 “爆炸与冲击力学在新世纪应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的论坛将于今年年底在暨南大学举办;第165次和169青年科学家论坛已经成功举办:
1. 中国科协第16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以“信息时代弹性波理论面临的新挑战”为主题的中国科协第16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于2008年4月18~21日在宁波大学举行。来自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36位研究人员和20名研究生参加了这次论坛。北京交通大学汪越胜教授、宁波大学王骥教授、浙江大学陈伟球教授和湖南大学韩旭教授担任这次论坛执行主席。
弹性波理论的研究有着悠久历史,是固体力学和声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有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出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寻求突破点,为我国关键元器件技术和产品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这次论坛特别邀请了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杰出青年学者和研究人员,就基本理论、计算方法、器件、新材料、应用技术等方面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也提出了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思路。这些报告涵盖了多个领域,兼具前沿性和实用性,契合我国高技术领域和行业的迫切需求,引起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为未来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组织者和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弹性波理论为许多高新科技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设计、制造、应用和新概念产品开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工业技术转型和企业原创性技术突破的关键时刻,弹性波理论更将起到指导性作用。
2. 中国科协第169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办的中国科协第169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在于2008627~29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论坛的主题是南海深海油气田开发的关键工程与基础科学问题。来自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相关研究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段梦兰教授、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李清平博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曾晓辉博士、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张建博士担任执行主席。
我国南海是一个海洋环境条件相当复杂的海域,台风、风暴潮、海流和海洋内波等灾害性环境对海洋油气开发安全生产构成极大的威胁,给海洋结构物造成灾害性破坏。我国在深水开发方面,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这种落后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参与国外深海油气田的开发。因此开展深海油气田开发的关键工程与基础科学问题的研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程应用及学术研究价值。
围绕论坛主题,会议特邀了高德利教授、刘杰鸣教授、吴应湘研究员、郭永峰工程师分别就深水钻完井、深水浮式平台结构、深水立管系统和深水ABS系统等影响我国南海油气田开发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编辑部吴永宁主任就进一步推进深水海域工程领域的发展和加强对国内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在COE的体现做了专门阐述。其他20多位专家先后进行了报告,交流了许多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与会者经过充分交流与讨论,对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的相关重要问题达成了以下共识:寻求适应我国南海的深水油气开发工程模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钻采装备是我国进军深海的必要保证。
二、搭建学会国际交流平台
近年,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学者不论是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目和引用频次,还是在国际权威学术组织中的参与度,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及时获取和掌握当今力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学术界主动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重要需求之一,同时也将促进我国力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发挥学会自身优势,为我国力学科技工作者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历来都是我学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同时,我学会长期以来同多个国际学术组织保持良好联系,不仅参与这些国际组织举办的活动,还积极推选我国学者在国际权威组织中任职,提高他们在国际学术界的显示度,比如目前我国在IUTAM中有4名理事,1名大会委员会委员,2名工作委员会委员。IUTAM是国际力学界最为权威的学术组织,自1980年成为它的一个会员国以来,我学会通过申办、承办和主办IUTAM各类相关活动参与其中。2008年,我学会动员我国学者参加其4年一度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简称ICTAM),并承担了奖项候选人推荐、论文遴选工作,更具标志性的事件是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我学会经过努力终于成功获得2012年的ICTAM大会在北京举办的资格。
(一)IUTAM1届流体力学奖和固体力学奖候选人推荐
经IUTAM执行局和大会委员会执委会讨论决定,IUTAM自2008年设立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奖,名称为Batchelor Prize in Fluid Mechanics和Rodney Hill Prize in Solid Mechanics,分别由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和艾尔斯威尔出版公司(Elsevier Limited)提供资助。两个奖项在4年一度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CTAM)上颁发,各奖1人,奖金数额各为25000美元。第1次颁奖在2008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ICTAM大会上举行。
2007年9月,我学会积极参与这两个奖项中国区候选人的推荐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征询常务理事的推荐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投票,最终向IUTAM推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茂教授参与流体力学奖的评选,清华大学黄克智教授参与固体力学奖的评选。
(二)第22ICTAM大会论文评估(中国大陆部分)
第22届ICTAM大会于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行。作为4年1次的国际力学界盛会,大会共收到1517篇论文,受IUTAM大会委员会委托,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中国、波兰、俄罗斯、英国和美国9个国家参与了各自地区论文的预先评估。2008年2月,我学会依托常务理事会,在理事长李家春院士的具体领导下,组成了近20余人的论文预评估委员会,对215篇论文进行分类、审稿和评估,给IUTAM大会委员会最终的论文审稿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
(三)参加第22ICTAM大会,成功获得第23ICTAM大会在京举办的资格
2007年8月24~29日,第22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简称ICTAM)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行。大会期间,在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简称IUTAM)大会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中国北京,加拿大蒙特利尔和匈牙利布达佩斯分别做了申办陈述,北京在投票表决时获得2012年ICTAM大会的举办权。
在中国力学对外交流工作中,申办ICTAM大会在中国召开是提高中国力学的国际学术地位,扩大中国力学的学术影响的重要方面。申办工作始于1988年(法国Grenoble 第17届ICTAM会议),2004年(波兰华沙第21届ICTAM会议)再次申办未果。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决定在第22届ICTAM会议上继续申请2012年ICTAM会议在北京召开。为此,理事会成立了由李家春、崔尔杰、郑哲敏、程耿东、白以龙、杨卫、胡海岩、洪友士、方岱宁、王建祥、何国威、杨亚政组成的申办委员会,制定了大计方针,部署了工作进程,于2008年6月按时递交了申办报告,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2008年8月24~29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IUTAM大会委员会两次会议上,杨卫院士进行了有说服力的陈述,程耿东院士在会上就提出的有关问题阐明我们的观点。经过中国力学界20年的共同努力,大会委员会终于决定第23届ICTAM会议于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召开,并由白以龙院士担任会议主席。
ICTAM大会作为国际力学界最权威的学术联合体IUTAM组织的最重要的学术大会,自1924年在荷兰代尔夫特市首次举办后,每4年举办1次,迄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功举办了22次。由于IUTAM的权威性,ICTAM大会在国际力学界有着强大的号召力,被誉为国际力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如2004年在波兰华沙举办的第21届ICTAM大会逾1500名代表参加,参会的华人代表超过80人;今年8月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办的第22届ICTAM大会也有1300多名代表参加,来自中国大陆的代表超过了150人。
在前期充分的申办准备的基础上,中国力学学会广泛动员中国的力学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今年8月第22届ICTAM大会。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力学学会组织了包括IUTAM执委郑哲敏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IUTAM理事会成员李家春院士,IUTAM选举工作委员会委员、IUTAM理事会成员白以龙院士,IUTAM理事会成员杨卫院士,IUTAM大会委员会委员程耿东院士,IUTAM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胡海岩院士,北京2012年大会申办工作组成员在内一行10余人,以及150余位大陆力学科技工作者,共同出席第22届ICTAM大会。
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300多名力学工作者参加了第22届ICTAM大会的学术交流,共收录论文1322篇论文,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大陆的近200篇论文。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胡文瑞院士还应邀在本届大会上做分会场大会报告,这是继北京大学王仁院士在1988年法国格勒诺布尔第17届ICTAM大会,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院士在1996年日本京都第19届ICTAM大会和美国布朗大学高华健教授在2004年波兰华沙第21届ICTAM大会,第4个获邀在ICTAM大会上做分会场报告的华人学者,也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力学水平的提高。
除了积极参与国际权威学术组织的活动,如何依托现有资源、以我为主、构建一个常设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是我学会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这同时也是我学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3年以来,我学会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积极酝酿成立“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简称BICTAM)。“中心”针对亚太地区的特点,通过举办国际性的讲习班、暑期学校和研讨会的方式来提高参与人的国际学术视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北京国际力学中心(BICTAM”活动开展情况
2007年底,在挂靠单位中科院力学所的支持下,“中心”秘书处成立,其网页也同期建立(网页地址:http://WWW.BICTAM.ORG.CN),初步具备国外学者来访客座接待能力。截止到11月,“中心”秘书处已经接待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9人次。
在亚太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的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中心”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立,并由郑哲敏院士担任主席。2008年5月,“中心”2008年至2010年活动学术计划发布,包括2008年的2个暑期学校(已经举办),2个专题研讨会;2009年的2个专题研讨会;以及拟于2010年举办的1个讲习班,具体如下表所示(表中的人数为获资助的国际学生):
4  2008-2010年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活动计划

序号
名称
类型
日期
地点
人数
01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in Solid Matters
Summer School
July 8-17, 2008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
02
Multi-field Coupling Theory and Smart Materials
Summer School
Aug. 6-22, 2008
Xiangtan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ina
10
0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of Materials
Symposium
Oct. 7-9, 2008
Beijing Institute of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
04
Mechanics and Biomimetics of Biomaterials & Animal Locomotion
Symposium
Dec. 9-12, 2008
Sanya
Hainan Province, China
10
05
Multi-Phase Flows in ABL: Wind Erosion, Dust Storms and Snow Drift
Symposium
Oct. 16-18, 2009
Lanzhou Univers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TBA
06
Meshfree/Meshless and Particle Methods
Symposium
Oct. 2009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China
TBA
07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Hazards
Workshop
Apr. 2010
BICTAM
Beijing, China
TBA

“中心”已经开展和计划开展的活动主要着眼于力学和力学相关领域的前沿课题,并考虑到亚太地区的特点,对该地区的青年学者和学生有一定的资助,目的在于鼓励不同国家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
“中心”活动的开展处于初期,为保证学术交流的质量,并考虑到经费资助问题,采取与高校院所联合举办的方式,如今年分别在湖南湘潭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了两次为期近20天的暑期学校。
同时,“中心”还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借助国际学术会议在华召开的机会,积极联络和组织权威学者在“中心”秘书处开设讲习班授课,如今年10月亚太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在黄山召开后,我学会邀请了来华参会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Michael A. Lieberman到“中心”秘书处在为期2天的“等离子体放电原理”讲习班上授课,30余名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力学所、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研究生和老师参加了此次交流。
三、加大学会科普教育工作力度
科学普及和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学会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组织一批力学领域内热爱科普工作的专家学者,并设立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和教育工作委员会,我学会积极开展各类贴近学校和社会的科普活动,下面列举了2008年我学会组织开展的科普活动。
(一)《大众力学丛书》(第一辑)出版发行
我学会《大众力学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自2007年10月正式启动,经学会理事长、秘书长会议讨论,成立了力学科普丛书编委会,由武际可教授任主编,戴世强教授任副主编,刘延柱、王振东、苗天德、隋允康、张若京、陈立群、仲政、佘振苏、朱照宣等教授任编委。计划在2008~2011年的4年间出版20本力学学科的科普著作,把它们集结为《大众力学丛书》。
该丛书的作者均为一批颇有学术造诣的资深力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丛书的内容将涵盖力学学科中的所有二级学科: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以及交叉性边缘学科。所设计的力学应用范围将包括:航空、航天、航运、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石油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药工程、体育工程等等,大到宇宙、星系,小到细胞,粒子,远至古代文物,近至家长里短。深奥到卫星原理和星系演化,优雅到诗画欣赏。只要其中涉及力学,就会有相应的话题。
本丛书将以图文并茂的版面形式,生动鲜明的叙述方式,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地把艰深的力学原理和内在规律介绍给广大范围的普通读者。
该套丛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该丛书的第一辑(5本)已经在2008年全部推出,具体如下:

 
1.《拉家常 说力学》
武际可教授(北京大学)
2.《诗情画意谈力学》
王振东教授(天津大学)
3.《趣味刚体动力学》
刘延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4.《创建飞机生命的密码》
乐卫松研究员(同济大学)
5.《奥运中的科技之光》
赵致真高级记者(武汉电视台)

其中,《奥运中的科技之光》作为力学丛书中最先问世的一本,一上市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在北京图书大厦销售排行榜中,该书在科普类丛书中名列第二(2008年7月7~13日);另外,《奥运中的科技之光》、《拉家常说力学》和《诗情画意谈力学》已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荐参加第4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评选。
2009年即将出版的第二辑的选题也已经确定:力学与航天;力学与钱塘江涌潮;古文物中的力学;力学与中医药;古建筑中的力学等等。
这套丛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大学生和中学生以及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各个领域的人士。相信本丛书对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也会有参考价值。
(二)2008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竞赛夏令营活动
由中国力学学会、周培源基金会以及台湾省力学学会共同主办的“2008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竞赛夏令营”活动于2008年7月14~21日在台湾举行。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为新竹清华大学,协办单位为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屏东科技大学、云林虎尾高中。
由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刘人怀院士任团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教授任副团长的大陆访问团一行30人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访问团中教师15人(北京2人,上海3人,湖南1人,西安6人),学生15人(湖南2人,上海6人,北京2人,西安5人)。
2008年7月15日上午,“2008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的开幕式在屏东科技大学孟详体育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在台期间,大陆代表团参访了屏东科技大学、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新竹清华大学和云林虎尾高中,两岸力学工作者以及中学教师就两岸的力学科普、力学教育与科研、国际化交流模式、中学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座谈。
中学生夏令营是交流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参加本次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的两岸高中生共46人。按照惯例,在活动中安排了两岸高中学生的力学理论竞赛笔试和趣味实验竞赛。两岸学生在比赛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加强了了解。
在台期间,访问团还与台湾省力学学会秘书长郑金祥教授、台湾省力学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江国宁教授等就两岸力学学会进一步密切合作、以及下一届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竞赛夏令营举办的有关问题等进行了磋商,商定2009年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与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将于2009年7月在大陆南京举行,由河海大学和江苏省力学学会具体承办。
最后,在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隆重举行“2008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竞赛夏令营”闭幕式及颁奖大会。
(三)“力学与奥林匹克运动”科普活动
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配合中科院力学所的公众开放日,鉴于力学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我学会推出的以“力学与奥林匹克运动”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于2008年5月17日在中科院力学所举行。
此次活动接待了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四中、二中、清华附中、中关村中学、北师大三附中、怀柔一中,还有中关村一小、二小、三小等学校的大、中、小学生和慕名前来的公众500余人。
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介绍力学与体育运动的密切关系,我学会编辑印发了《体育与力学》宣传册,制作了“力学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展板,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力学与奥林匹克运动进行分析:有的是对体育活动或体育器材:撑杆跳;双杠;跳马;赛艇;举重;竞走与跑步;标枪;铁饼、游泳衣等分别从材料力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有的是对奥运火炬的点火、传递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
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的两场科普讲座是此次开放日的亮点,他从介绍《奥运的科技之光》、《诗情画意谈力学》、《拉家常•说力学》三本大众科普读物出发,并结合体育运动中所涉及的力学知识,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使人们了解到力学的无处不在。武教授讲解生动活泼、旁征博引、精辟深入,会场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平日里看似枯燥、繁杂的力学,竟是如此地贴近生活,趣味盎然。
另外,在志愿者带领下,大家还参观了中科院力学所的流体力学实验室、固体力学实验室、应用流体力学实验室、滑波灾害监测预警研究中心等平时难得一见的高端科研实验室,走进了神奇的力学世界。科研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参观者讲解了各种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力学最新研究成果。
这次“科普活动”为来参观的学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了解了科技发展前沿知识,激发了他们体验科技奥秘、探索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力学与实践》推出奥运专刊
力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界外力作用规律的智慧结晶,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固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力学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力学与实践》2008年度第3期作为奥运专刊出版,通过介绍力学在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一方面让读者从力学的角度更加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奥秘和魅力,为2008北京奥运会加油,另一方面也借助奥运的广泛号召力传播力学的科普知识,让“科技奥运”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奥运专刊从力学的角度向读者展示和回答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关的以下问题:奥林匹亚的火炬的内部结构与燃烧系统;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等复杂结构的奥林匹克场馆的内部应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装备和器械等方面的力学问题。
《力学与实践》推出的奥运专刊紧扣社会热点,联系科技创新,用通俗、形象的科技实例向大众普及力学科技知识。此次专刊一经出版即受好评,得到广大读者的订阅,成为我学会在2008年度科普工作的一大亮点。
(五)光测力学实验教学讲习班
由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委员会力学学科组联合主办的全国“光测力学实验教学”讲习班于2008年10月23日至26日在南京河海大学举办。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24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讲习班邀请到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力学系博导计欣华教授讲授理论课程;全体学员还分组进行并完成“光弹性测量应力集中系数、验证圣维南原理”、“电子散斑干涉测量三点弯曲梁的挠曲线”等6个实验项目。
讲习班涉及到基于高速数据采集技术、激光、云纹与散斑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光测力学实验的新方法和新设备,很好地促进了学员对光测力学实验方法的理解。授课老师和学员在以各种方式将光测力学实验项目引入教学方面取得了共识,学员们还一致反映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安排紧凑,高水平的讲课与动手操作紧密结合,效果好、收获多,不仅增长了知识,也为力学教学实验的改革与创新开辟了新的途径。
(六)基础力学教学讲习班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提出的“质量工程”, 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全面提高基础力学教学质量,根据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定于2008年11月在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举办为期2天的“基础力学教学讲习班”,面向全国高校基础力学青年教师,旨在共享基础力学优质学教学资源,交流基础力学教学、教改经验,提高青年教师课堂讲授水平。本次活动由湖北省力学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协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
 此次讲习班将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做特邀报告,介绍力学教学和教改经验;讲习班还邀请全国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者做示范讲课,做名师点评,交流基础力学教学及参加讲课比赛的心得体会。
(七)基于网格的工程仿真技术培训班
“基于网格的工程仿真技术”培训班是中国科协2008年的继续教育试点示范活动项目之一,由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河海大学协办。培训对象为相关设计、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其他单位有兴趣从事工程仿真与高性能计算的科技人员和教师。该培训班将于2008年12月举办,由河海大学多名博导、教授、副教授担任主讲教师,并配备专职班主任。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工程仿真与高性能计算、高性能计算机及微机机群的搭建、Linux应用初步、工程仿真力学建模、基础并行算法及其开源软件、并行编程环境MPI、并行有限元法、并行ABAQUS的应用、网格简介和基于网格的高性能计算与工程仿真分析等10部分,共计20讲,每讲1.5小时。
另外,培训班还有特邀报告三个,主题分别为网格在工程仿真计算中的应用、网格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和并行有限元程序生成系统PFEPG简介。
培训班完成结业实习作业后,向参加学员颁发继续教育培训证明。
四、促进科技期刊精品化建设
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期刊16种,其中中文期刊有《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固体力学学报》、《实验力学》、《爆炸与冲击》、《力学与实践》、《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力学季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工程》13种,英文期刊有《Acta Mechanica Sinica》、《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和《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3种。被EI检索的期刊由去年的4种增加到5种,包括《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爆炸与冲击》、《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3种英文刊物全部被SCI收录,其中 《Acta Mechanica Sinica》被收入SCI核心。
2007年随着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会换届完成,各期刊编委会开始换届,换届后的编委会开始了2008年的期刊工作。
变更刊期,加快出版,缩短时滞。为了加快出版速度,提高出版时效性,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变更刊期。从2008年开始,《力学进展》和《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缩短出版周期。由于变更刊期,《力学进展》2008年的出版时滞比去年缩短2.4个月,由2007年的11.9个月加快至2008年的 9.5月。
加强国际合作,推进英文期刊国际化。2008年《Acta Mechanica Sinica》继续与Springer合作,出版纸版和电子版,向国际发行,文章的下载量大幅度提高,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和知名度。《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编辑部则考虑与国际著名出版机构Elsevier合作。《Acta Mechanica Sinica》2008年继续免收版面费,增大国外专家审稿的比例,尽最大努力与国际接轨。
从严审稿,保证出版质量。各期刊编辑部大力邀请高质量的稿件,从严审稿,努力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各中文期刊也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从稿件处理时间、审稿、出版印刷等各个方面出发,不断提高出版质量。力学学会主办的全部中文期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部分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使期刊从投稿、审稿、作者查询、修改、发表全部实现网络化。几年来,刊物编辑队伍的受教育程度也不断提高,相继聘用了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专业编辑,使编辑出版更加专业化。在期刊审稿方面,提高审稿效率,缩短出版时滞,增加对作者的吸引力。
关注热点,出版专辑,提高期刊影响力。为配合奥运会的召开,介绍奥运中的力学知识,《力学与实践》出版了奥运专刊,宣传了科技奥运的理念。针对网络问题,《力学进展》出版“复杂网络动力学----理论与应用”专辑,目的是在有关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中普及复杂网络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推动其在科学技术中的进一步应用。
建设栏目,加强约稿,提高刊物学术水平。2008年《Acta Mechanica Sinica》加强了对栏目的建设。比如为了办好Review栏目,开展国内外约稿,针对热点问题约请6篇review文章发表;对于研究性论文,展开了广泛的动员和约稿,2008年稿件量增加近40%,稿件质量明显上升,其中发表的境外稿件也达到30%,为历来最高。《力学与实践》对现有栏目进行调整、提高和搞活。美化封面,每期刊登一幅精彩力学图片,并加以说明;对已有栏目或者扩充,或者精简,期刊质量进一步提高。《力学进展》增加“简评”栏目,目的是对力学成果进行介绍和评论。通过这种活动提高了期刊的信息含量,增加期刊的可读性。
期刊质量提高,影响因子增加。《力学学报》由2006年的0.655增加到2007年的0.812,《力学进展》由0.845增至1.307,《力学与实践》由0.292增至0.372。数据表明,期刊的质量明显上升。 
2008年,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期刊《Acta Mechanica Sinica》和《力学进展》双双通过年度考核继续获得中国科协学会部精品期刊资助。《Acta Mechanica Sinica》获得中国科学院重点期刊资助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这些资助对期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国内的学术期刊普遍重出版轻经营,靠资助补贴生存,与国际学术期刊出版普遍盈利情况不相符。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学会办公室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了期刊的营销策划和宣传工作,并尝试了广告业务,向学术期刊市场化,实现良性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
五、做好学会组织建设工作
学会作为学术性社会团体,会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只有树立良好的为会员服务的意识,把学会日常工作中会员满意度作为衡量学会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为会员搭建服务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平台,才能不断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凝聚力。2008年,我学会通过积极参与中国科协的项目,在做好组织建设的同时苦练基本功,并围绕着会员服务平台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一)会员服务平台建设
2007年我学会完成了网站改版工作,其中嵌入了会员服务平台。利用此平台的信息化通道,在2008年我学会会员发展会员较以往得到了改进发展,如已经实现了会员的在线入会,共计1000多人在线提交了入会申请,会员人数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坚持原有的会员服务的基础上,如赠送期刊、参加会议注册费20%优惠、浏览下载学会主办期刊和会议文集等,我学会设立专人负责会员发展工作,建立了会员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实时完善会员库,实现了随时将会议、讲座等信息发给会员。这些都给广大会员带来了信息交流的便捷,学会的活动信息也能及时地发送到每个会员手里,得到了他们的踊跃参与。
(二)分支机构调整规范化管理
为加强对学会分支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从2006年开始,我学会对所设立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期刊编委会进行组织管理,重点对人员进行了精简,2007年,22个专业委员会、6个工作委员会和16个期刊编委会等分支机构的换届工作顺利完成后,我学会针对当前力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经理事会讨论研究,并通过申请,经中国科协批准,做了如下调整:
新设立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微纳米力学工作组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
调整“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为:振动专业组、塑性力学专业组、复合材料专业组、智能材料与结构专业组、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断裂与疲劳专业组;
调整“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为:实验教学专业组、试验测试技术与方法专业组、工程测试技术专业组、空天与武器装备测试技术专业组;
撤销“英斯特朗材料试验协作委员会”。
(三)参与科协项目
1. 撰写《中国力学学会史》
中国科协为纪念50周年,邀请有悠久历史的学会撰写《中国知名学会史》丛书。我学会受邀撰写《中国力学学会史》,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我学会刚刚度过50周年华诞,出版这样一本记载学会发展历史的书籍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及时保存学会的珍贵历史资料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指导未来发展。因此,此书得到学会理事会的高度重视。
从2008年1月开始启动,我学会组成了以理事长李家春院士为主编的编委会,邀请了25位资深专家写稿或提供材料。期间召开了六次大会,多次小会。
《中国力学学会史》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包括正史、大事记和名人传记。正史部分根据中国力学学会的发展历程,从成立背景、创立时期、恢复时期、发展时期、展望5个阶段阐述了学会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培育人才、促进力学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与成绩。大事记部分记录了我学会自19572月成立以来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名人传记部分选取学会历任理事长以及早期为中国力学界乃至世界力学界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力学家,记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在学会工作方面的贡献。《中国力学学会史》将学会的发展历程与力学学科的发展结合起来,增强了可读性。
《中国力学学会史》全书28万字,稿件已完成,并于11月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发布仪式。
2. “学会改革创新试点”项目
2006年6月,作为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创新试点”项目之一,我学会为期两年的“深化学会改革,促进学会办事机构向职业化转变”项目启动。该项目自立项以来,学会办事机构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依托学会现有资源,发挥学会优势,在推动学会改革和创新方面积极尝试。按照预定计划,有步骤地逐项落实项目任务书的内容。该项目主要针对学会办事机构用人机制、基础能力建设与运营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和与挂靠单位的联系等四个方面进行。
2007年9月,我学会顺利通过中国科协的中期检查;2008年8月,项目总结验收通过,并受到科协好评。
在此过程中,学会工作人员对学会改革和创新建设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专业素养有了一定提高,学会发展得到了积极促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学会改革”试点项目,我学会在计划时间内逐步完成了项目预期目标,基础运营能力得到了提升,尤其是通过在用人机制改革和学会创新能力的发展方面的积极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也为学会下一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以用人机制改革为例,通过全员招聘制的实行,做到定岗、定编,责任到人,我学会的人员构成得到了较大改进:2006年至2008年,学会招聘人员共计4人,工作调动2人,辞退1人,通过社会招聘方式引进人员4人,其学历水平均在硕士以上。目前,学会通过社会招聘方式引入的人员已经占学会工作人员的60%,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学会工作人员60%。学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分布呈现专业化和高学历化,为学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结合学会特点和优势,我学会通过参与科协项目而直接获益。
(四)学会人才队伍建设
我学会2007年制定的“工作管理条例”、“财务管理规定”、“职工工作条例”、“财务工作规范”以及“员工考勤制度”等规章制度已经成为工作人员办事准绳,学会办事机构日常运作的规范化程度得到了较大加强。
为了提高学会的组织服务水平和质量,建设高素质学术活动组织者队伍,我们不仅定期让学会工作人员通过参加国内外业务培训班进行锻炼,还邀请专家从学科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宏观思维和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协调组织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学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如2008年举办的两次专业知识学习:4月,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新进展,北京工业大学张伟教授;6月,力学交叉学科发展概况,中科院力学所刘青泉研究员。
六、2009年工作要点
2009年,我学会将努力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学术团体优势,积极推动力学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学会服务意识,紧密围绕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开展学会工作,继续深化学会改革和创新发展。
(一)积极配合和参与“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共建学会”项目
2006年8月,“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共建学会”项目启动,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的负责同志通过调研、召开学会负责人座谈会,了解学会发展情况。我学会积极配合项目工作,多次承担了座谈会的承办工作并参与其中,还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向39个相关学会发放了调查问卷并撰写了调查报告。
“共建学会”项目有利于解决学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会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创新发展思路的良好契机。2009年,我学会将结合工作重点,配合项目的实施。
(二)筹办国际性学术大会:ICTAM2012ICF2013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和国际断裂力学大会将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在北京召开。这两个大会的准备工作已经启动,如何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在学术活动中突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展现一批与国家重大工程应用相关的热点问题成为在组织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工作目标。同时,利用高水平国际会议的在华召开的机会,在提升我国力学科研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推动我学会的发展,比如通过学术会议信息化设备的搭建全面实现学会网站信息化功能,通过会务接待工作提升学会工作人员的国际化服务意识等。
2009年8月,IUTAM执委和大会委员会执委将到北京考察2012年的ICTAM大会的会场和接待酒店以及我学会的会务组织能力,这项工作是我学会2009年外事工作的重点之一。
(三)策划和组织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
两年一次的“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将于2009年8月在郑州大学举办,这是首次采取我学会主办、当地大学承办模式举办学术大会,通过具体落实《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管理规定》,总结经验,争取把我学会的品牌活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精品化。目前,大会网页、征文通知、报告会主题征集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已经启动实施。
(四)推动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活动的开展
作为我学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我学会在2009年将全面推动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活动的开展,如活动计划中的:
1. 生物力学与仿生研讨会,2008年12月,海南三亚
2. 环境灾害问题研讨会,2009年10月,甘肃兰州
3. 计算力学研讨会,2009年10月,江苏南京
除了已经纳入“中心”学术计划的活动,我学会还将积极组织一些具有亚太地域特色的讲习班,侧重于青年学者之间的国际交流。2009年,如何使“中心”的运作进入良性循环,建立一个长期而富有成效的国际力学交流平台是我学会积极探索的课题之一。我学会还将在理事会的指导下,与“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保持联系,并争取获得国家层面上的支持,开创学会发展的新亮点。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