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首页 > 学会动态 > 理事会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扩大会议纪要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18日

    2006年10月28~30日在浙江美丽的太湖之滨湖州召开了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八届理事扩大会议,来自全国各地包含10余位院士在内的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团体会员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及编委会主编,还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力学学会和香港地区力学学会共190余名代表济济一堂,出席了此次力学界的盛会。大会得到了浙江大学的大力支持。
    此次会议是中国力学学会的换届大会,第七届理事会圆满地完成了四年的任职工作,第八届理事会经过全国会员代表的投票选举产生。会议的主要议程有:
1)总结第七届理事会工作;
2)选举第八届理事会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
3)大会学术邀请报告;
4)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期刊编委会工作交流会;
5)各省市力学学会工作交流会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秘书长樊菁研究员主持,首先,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代表浙江大学致欢迎词,杨校长向大家介绍了浙江大学的情况,并代表浙江大学对全体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长崔尔杰院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说明理事会换届会的工作安排;大会还向获得第九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的同志颁发了证书和奖牌,荣获此项奖励的有:陈常青(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胡更开(北京理工大学)、卢天健(西安交通大学)、任玉新(清华大学)、仲政(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最后香港力学学会秘书长李贻昆先生代表香港力学学会向中国力学学会赠送了礼品。
    开幕式后,崔尔杰理事长做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总结报告:四年来,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在全国广大力学工作者的支持下,在促进学术进步和国家经济发展,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出版、组织建设、科学普及和继续教育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报告从8个部分对四年来的工作做了总结和回顾:1)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力学学科发展;2)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3)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为学术交流服务;4)搞好力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优秀力学人才;5)积极促进力学界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6)增加学会凝聚力,竭诚为会员服务;7)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各项工作,提高中国力学学会在全国的显示度;8)展望未来,开拓发展。报告不仅总结了第七届理事会四年来的工作,也展望了中国力学学会今后的发展。同时还指出在国家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会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向职业化、国际化迈进。提倡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现和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抓住国防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及重大工程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促进未来力学学科的发展,中国的力学必将在21世纪出现新的腾飞。随后樊菁秘书长做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财务报告,对四年来中国力学学会的财务收支情况(已经过换届财务审计)向会议代表作了汇报,并对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挂靠单位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等单位的财政支持表示感谢。
    10月28日下午,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崔尔杰院士主持了第八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由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苏先樾教授对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提名作了说明,经过出席会议的第八届理事的投票,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的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及常务理事:
理 事 长:李家春
副理事长:程耿东,戴世强,樊菁,方岱宁,胡海岩,刘人怀,佘振苏,郑晓静
秘 书 长:王建祥
常务理事:程耿东 戴世强 邓小刚 樊 菁 方 竟 方岱宁 冯西桥 洪友士 胡更开 胡海岩 黄培彦 江 松 矫桂琼 亢一澜 李家春 刘人怀 卢天健 孟 光 孟庆国 彭向和 佘振苏 沈 清 孙 茂 王 乘王建祥 魏悦广 吴林志 吴有生 杨嘉陵 杨亚政 虞吉林 张 伟 张 文 张洪武 赵跃宇 郑泉水 郑晓静 仲 政 朱位秋
    选举后,新当选的理事长李家春院士主持召开了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新当选的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及全体常务理事认真商讨并明确了各自的工作分工,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及常务理事分工如下:
理 事 长:李家春 负责全面工作
副理事长:程耿东 外事工作
戴世强 科普工作、期刊工作
樊 菁 组织工作
方岱宁 学术工作
胡海岩 促进工业应用和与产业结合
刘人怀 教育工作
佘振苏 青年工作
郑晓静 促进可持续发展
秘 书 长: 王建祥 负责日常工作
    同时大家就本届理事会在任期间的工作、名誉和特邀理事的聘任等事宜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最后商定于2006年12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确定第八届理事会的任期目标和工作重点。
    会议在完成换届选举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共安排了不同学科方向的12个精彩的大会报告。
    这些报告反映了我国力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发展趋势。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乐嘉陵院士作了“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及相应的关键技术,以及该中心在地面设备、大规模并行CFD技术、机体/推进—体化技术等方面的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高超声速技术具有重大应用背景和鲜明的前沿高技术特征,它将对21世纪航空航天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在这一领域虽有较大进展,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要有更合理的组织才能加速研究进程。
    中科院力学所李家春院士在题为“海洋环境研究进展”的报告中指出,台风,风暴潮,海啸,内波等海洋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巨大威胁,虽然以往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是诸如:台风路径、强度突变,内波的产生、传播和演化,海啸源区扰动预测,环境参数的长期演变等关键科学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人类只有认识了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院士在“计算力学进展和若干问题探讨”的报告中指出,计算力学研究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他还特别强调了发展计算力学软件的重要性。
    浙江大学的郑耀教授作了“力学中的高性能计算”的报告,他列举了超声速燃烧的数值模拟等实例,指出,大规模的科学和计算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促进科学、工程和经济领域的进步。
    北京大学工学院陈十一教授作了关于“湍流能量积聚”的报告指出,在二维情况下,旋涡的能量是从小涡流向大涡的,这一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构造更好的计算模型,更好地理解和更精确地预测许多自然现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沈清研究员作了题为“航天飞行器中的可压缩湍流问题和近期研究进展”的报告。他指出,不可压湍流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可压缩湍流的研究进展有限,在理论模型、计算和实验方面都面临一些困难。但是,国内航空航天型号单位非常重视,对可压缩湍流研究的需求非常强烈,一旦取得突破,可以发展出创新的概念。他还介绍了国内开展的关于航天飞行器中湍流问题的研究进展。
    在新材料和结构方面,西安交通大学的卢天健教授在所作的“超轻多孔金属材料与结构”的报告中,介绍了在建立超轻多孔材料的科学和技术理论体系、制备机理与手段、宏微观性能表征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超轻多孔金属兼具功能和结构双重作用,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多功能工程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其设计、制备和性能表征中蕴含着诸多的科学问题。
    清华大学的方岱宁教授在“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固体力学的作用与挑战”的报告中介绍了国内航空航天领域与固体力学相关领域的综合情况,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五”重大研究计划“空天飞行器的若干重大基础问题”的执行情况和“十一五”重大研究计划“近空间飞行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的布局基本情况,指出了航空航天科技中与固体力学相关的重要研究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研究现状与存在的挑战。
    香港城市大学的梁以德教授在题为“Buckling behavior of carbon nanotubes”的报告中,介绍了他及其合作者使用原子有限元模拟碳纳米管在压缩、弯曲和扭转作用下的屈曲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胡海岩教授作了“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研究新进展”的报告,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学者在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我国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领域若干理论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反响,应用研究蓬勃发展,部分应用研究解决了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他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动力学与控制实验研究的传统、资金与精力投入上尚需要加强。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龙勉研究员在题为“力学与生命科学的融合”的报告中,回顾了生物力学的发展进程和国际生物力学的现状,指出了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方向。
    清华大学的符松教授在题为“大飞机研制中的基础力学问题”报告中,阐述了我国大型飞机研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基础力学问题,包括计算流体力学的工程化应用、阻力的精确预测和减阻方法研究、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力学、结构的损伤破坏机理、损伤识别与损伤容限设计、大型飞机气动弹性及其主动控制、风洞模型实验、地面和飞行模拟试验及相关性研究等。同时,他还介绍了跨音速压气机失速机理研究、民机全机高速气动特性N-S方程计算以及运输机翼身组合体带增升装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10月29日下午举行了大会闭幕式,由新一届理事长李家春院士主持。首先,李家春理事长介绍了新一届正、副理事长及秘书长和他们的分工,并就第八届理事会的工作和任务做了发言,随后,每一位到会的新一届正、副理事长及秘书长就自己在任职期间的工作设想作了简要的发言。樊菁副理事长就学会组织方面提出:学会的组织工作中会员问题是根本,学会应更好的了解会员的需要,提高学会对会员的吸引力;为了便于学会的组织工作,应对学会各分支机构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规范,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戴世强副理事长就期刊和科普工作提出:建议创办流体力学杂志(流体力学学报);准备成立力学科普丛书编委会,加强力学的科普宣传。方岱宁副理事长就学术交流方面提出:近期学会应抓紧完成力学学科发展报告;积极筹备申请在京建立国际力学中心的工作,2007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的组织工作等,同时还应加强地区间的力学学术活动等等。郑晓静副理事长就可持续发展工作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新工作,应加强环境力学的研究力度,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活动。
随后,大会向两届理事们征求对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希望和建议,大家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例如:
1)流体力学方面的相关期刊和杂志较少,《力学学报》可否为流体力学单独出专刊;
2)重视环境力学的发展,加强与国民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研究;
3)利用学会的网站、会讯等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学会建议的交流;
4)设立青年论坛和学术奖项,促进学术水平的提升;
5)目前的科研项目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居多,力学界与企业的沟通不多,尤其是与中小企业的交流有待加强,要促进横向课题的发展;
6)西部欠发达地区力学工作者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注重力学人才的培养,希望能够加强宣传,以增加西部地区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加强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和交流,拉动西部地区的科研发展;
7)利用现有的自身资源,加强宣传工作:给国家的行政官员、政策制定者们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为工程科学的发展利用有效的行政资源,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和民众的宣传;
8)利用互联网、网络电视等科技手段,更好的进行多地区力学工作者的视频互动、交流;
9)综合考虑学科的发展,力学研究不要过度集中于热点问题,要从多方面把握国民经济中的科研课题;
10)汽车、机械制造行业与力学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其中含有丰富的力学问题,希望加大对这些行业中力学研究的投入。
    最后,李家春理事长感谢与会代表对学会工作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宝贵建议,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力学学会广大会员对学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期望。他表示,新一届的常务理事会将尽快就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任务进行讨论:
1)提高前沿研究水平,扩大国际学术影响;
2)紧密联系实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3)加强科普和期刊工作;
4)促进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并确定工作重点,使今后四年的工作有条不紊,并有新的进展。

    最后,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在热烈掌声中圆满闭幕!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