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m rs, sql, rs1, sql1,rs2,sql2,rs3,sql3,rs4,sql4,rsimg,sqlimg,rsimg2,sqlimg2 set rs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1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2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3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4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img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img2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 学会会讯  中国力学学会会讯 第2期 (总第226期)                      


目  录

1. 《钱学森手稿》读后 李继耐 (1)

2. 力学的远景 冯元桢 (4)

3. 关于IUTAM组织中的中国理事人选变更 (7)

会议纪要

4. “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纪要 (7)

5. 2001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纪要 (10)

6. 2001海峡两岸力学教学研讨会纪要 (13)

7. 第四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会会议纪要 (14)

8. 首届中外青年生物力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16)

9. 国际力学与材料工程青年学术会议纪要 (20)

10. 第七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22)

11. 第七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会议纪要 (22)

12. 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纪要 (23)

13. 第五届东北三省力学学会学术会议纪要 (25)

14. 第十一届华东固体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25)

15. 第五届全国分析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26)

16. 中国科协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7)

17. 简讯 (28)

18. 征文通知 (29)


返回目录


  编者按 钱学森1938年-1955年在美国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时留下大量的原始手稿. 由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和挚友Frank E. Marble教授精心收集和负责保管的手稿有15000余页, 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为了体现钱学森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学术领域的开拓,由郑哲敏院士主编,从钱学森所从事的各个领域里,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手稿, 汇编成《钱学森手稿》一书,由山西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李继耐上将读了《钱学森手稿》后,认为这部 《手稿》极为珍贵,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李继耐上将写给涂元季同志并郑哲敏院士的信刊出,以飨读者.


《钱学森手稿》读后

李继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元季同志并郑哲敏院士:
  钱老不仅是我国妇孺皆知的杰出大科学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且品德高尚,还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面旗帜,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我对他极为敬仰和钦佩,是我学习的楷模.50年代他从国外归来的时候,我正在中学读书,他那立志报效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对我影响很大, 至今想起来还令我热血沸腾. 当我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时, 在专业的选择上也受了他的影响, 开始学的是飞机总体设计与制造, 尔后又改学了火箭发动机设计与制造.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虽然改了行,但仍对所学专业情有独钟, 难以割舍. 当接到您们送的钱老《手稿》时,我非常兴奋,如获至宝,这几天我都在读,可以说是卷不释手. 今天刚刚读完,还没来得及细细琢磨就急于向您们写信,倾诉所感.我总的感到钱老的这部《手稿》极为珍贵,极有价值,极为难得,能公开出版是为世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所以我非常 感谢钱老,非常感谢编者和出版者.

  我曾拜读过钱老过去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文集,当时我就在思考,钱老为什么能够取得 如此巨大的成就?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读了这本《手稿》后,初步答案渐渐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现将我的体会和认识简述如下,不知当否,请您们指教.

一、坚实的基础和扎实的功底.

  钱老的《手稿》就其学科内容而言, 涉猎范围既深又广,几乎涉及到传统力学的所有方面, 而且开创了力学的新领域, 如超级空气动力学和物理力学等. 钱老从事的应用力学本属于宏观力学的范畴, 但他在读研究生时, 就专门进修过量子力学和前沿数学, 所以他具有深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 能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 开创了物理力学新学科, 即从物质的微观参数出发, 通过复 杂的数学运算,来预测材料的宏观性能. 他后来把这一思想加以发展, 指出在计算机和计算技术高速发展的明天, 完全可以从微观设计出人们所需要的宏观性能的材料. 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说, 这就是纳米技术的基础学科.

  从《手稿》我们还可以看到,钱老的学识不仅既深又广,而且站得还高. 当他对力学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以后,又从力学中跳出来,综观科学和工程的关系,提出了技术科学(当时钱老称“工程科学”)的概念,在基础科学与工程 应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我从《手稿》还体会到,钱老开创“工程控制论”这一重要学科,是将维纳的“控制论”与他多年研究火箭导弹的控制和导航问题结合起来,创立了工程控制论的基本原理. 但他立即认识到,这些原理不仅适用于火箭导弹的控制问题,而且,在整个工业界,到处都存在着受控的系统,因而使工程控制论发展成为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理论基础.

  这些大跨度的思维和大学科的创立,都说明钱老具备坚深而渊博的知识基础. 同时,他那时所具有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他又能跳出具体的学科,站在整个科学技术的高度,高瞻远瞩地预测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瞄准前沿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钱老就是在科学大道上不畏艰难险阻而勇于登攀的``帅才''.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飞机的速度日渐增加, 火箭在技术上或理论上都尚不成熟. 钱老为了推动航空和航天新技术的发展, 不断探索处于科学与技术最前沿的问题, 较好地解决了制约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一系列关键力学问题. 比如, 为了解决马赫数效应问题, 他和他的导师较好地解决了可压缩流体中的边界层的摩擦阻力及热量传送的诸多计算问题. 再如, 为了减 轻飞机的重量,需要对薄壁扁壳和薄壁圆柱壳的失稳问题进行研究, 这是经典线性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 钱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多次进行实验, 并十分认真地观察 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 经过反复尝试, 终于找到了一种采用能量法求取线性 屈面的临界载荷的办法, 这种办法远比线性理论所得结果好得多. 如此等等. 正是因为``Nothing is final''(钱老语), 所以钱老总是在不断攀登. 在这里给我 们的启迪是: 只有瞄准前沿, 不断攀登, 才能取得对事物广泛而深刻的认识, 才能在反复的认识、再认识的艰难过程中, 克服一个个困难; 也才能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 向未知或知之甚少的领域开拓.

三、方法科学

  《手稿》反映了钱老在科技领域创造性探索的动态过程和科学的方法, 是一部难得的``自然辩证法''教科书. 众所周知, 非线性微分方程不借助于高速电子计算机求解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常常借助于进一步的近似求得答案, 出现了许多``相似律''和``相似性''概念. 当然, 这些答案的正确性还需要经过实验的验证. 钱老在解决这类问题面前, 特别善于抓主要矛盾, 抓最本质的东西,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 比如, 他在对``超级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动力学''的研究中, 虽然运用了复杂的公式推导, 但关键是他一开始就抓住主要矛盾, 根据分子自由程与飞行器特征尺寸比例的大小, 将流动分成了4个区域, 即自由分子流区、过渡区、滑流区和气动力学区, 使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 我还认为, 钱老所倡导的技术科学也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最好应用, 是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 是科学服务于工程技术的近似的实用理论.

四、作风严谨

  钱老的治学态度极为严谨, 这是大家所公认的,看了钱老的《手稿》 更是令人叹服. 比如, 钱老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视对客观现象做认真的观察和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 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必要的话还要亲自做实验. 钱老对压缩流体边界层进行研究时, 不是盲目地接受导师的建议, 而是从一开始就 收集和阅读了大量参考文献,写了450页笔记, 改正了前人很多不足的地方. 再如, 钱老特别重视理论和实验的一致性, 他在数学公式推导之后, 必然有数字演算, 以表明理论结果不仅逻辑上站得住, 而且数值上也与实验结果或实践经验相符, 以表明理论公式是可靠的. 钱老在进行火箭发动机燃烧室不稳定燃烧问题研究时, 对非线性问题的计算, 其数据算得非常精细, 有的长达8位. 钱老的严谨、严格、 严密的作风还体现在书写的功夫上, 他的《手稿》字体工整、清秀, 一丝不苟, 极少涂改, 即使有修改的地方, 那也十分认真, 改得一清二楚; 运算方程和计算公式都非常标准, 十分清晰, 十分严谨, 一目了然; 每一幅列图制表都非常规范、 精美, 历历在目, 让人不相信这是手工绘制出来的. 他《手稿》的``形象''极好、 极美, 是非常难得的珍品, 特别是出自一位大科学家之手, 更是中华民族文献档案中的瑰宝, 让人肃然起敬, 浮想联翩.

  钱老《手稿》的出版是国内外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喜事, 也是对钱老九十华诞最 好的纪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是编者对建党八十周年的献礼. 同时我也感到, 当我被《手稿》的精彩内容所吸引的同时, 也沉甸甸地感到编者们所付出的艰 辛劳动. 一是选取得当. 钱老的《手稿》据介绍有15000页, 从中选出454页, 谈何容易!但由于编者的悉心研究, 巧妙安排, 我们不仅能从《手稿》中看出钱老创 造性探索的动态过程和所走过的科研轨迹, 同时也能体察到一位杰出科学家所取 得的令人瞩目成就的份量. 这仿佛是在看一部有趣的``电视连续剧''一样, 一气 下来而不能收住. 就连照片的选取也独具匠心, 有22幅照片都是第一次发表, 且 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完美. 二是前言深邃. 前言文字虽然不多, 仅8500余字, 但内 容非常丰富, 文字非常洗炼, 是读者学习《手稿》的最好的辅导材料. 连同钱老 的简历一并介绍, 使读者对钱老的科学贡献、科学思想、品德和作风有了一个全 方位的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本《手稿》也是极好的``两弹一星''精神教育 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三是导读写得好. 钱老的《手稿》内容非常 丰富, 涉及到众多的学科领域, 编者为方便读者, 科学地进行分类, 简短地做些 说明, 是最好的向导.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充分相信, 钱老《手稿》的公开出版, 将会激励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技术的大道上勇于登攀, 在祖国大地上, 将会涌现出更多的``钱学森'', 将会涌现出成千上万的科技``帅才''.

以上就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概, 一气呵成, 不妥之处请指正.

返回目录

 

力学的远景

本文发表于 《力学未来15年》(科学出版社)1986年

冯元桢

(美国 California大学, San Diego)

提要

力学是物理、化学和工程的根本,它的未来的前景在于向跨系学科发展.对于我们中国力学界来说,有两个特殊课题,一是开发西半个中国的力学,二是省钱的力学.

关键词 力学;跨系学科;生物力学;开发西半个中国的力学;省钱的力学

  中国科学院的力学所,30年前,由力学泰斗钱学森领导,由应用数学前锋钱伟长、郭永怀辅佐,组合许多才华横溢的同志们而诞生,呱呱坠地,就受到全世界的注意.30年来,成绩卓著,创造了许多重要贡献.他们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下,在风雨旱涝中,仍能出新苗,开奇花,结硕果.这些硕果包括湍流理论,自动控制,断裂力学, 爆炸力学, 空气动力学,薄壳结构、热力学、热机学、燃烧,等等.它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例如湍 流理论是高速流体力学的主题.自动控制是近代高技术的基础.断裂力学论述机械破损 的原因和加固的办法,爆炸力学可应用于开山,筑路,造机器.高速空气动力学是航空 航天的基础.薄壳结构是设计收音机,轮船,太空船的根本.热力学,热机学是发动机的根据。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有助于飞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等的设计,又能促进中国工业、农业、商业的发展,以角逐于世界市场. 假使在困难的环境中能做出这么多辉煌的成果,那么在风和日暖的情势下,其可能的成就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我祝贺贵所的成就,并预言更光辉的将来.

祝贺之余,我想就力学的前景,说几句话.

1 力学价值多少?

  力学是物理、化学和工程的根本.它对于科学、技术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可是要对一个个的具体的力学方面的成果进行估价,却是很困难的.譬如评价稻米,可以对果实定价,说一斗米几块钱.茎是稻草,也可以说一捆稻草几文钱.根呢?它长在泥巴 里.稻子割了,根可没人要,只好翻转来,让它烂掉,做下一代的养料.力学对于工程 就象是根,它的作用就是给技术输送养料,使新的技术出芽,生长,结出果实.可是它 本身,却卖不出钱来.力学对于科技的作用,又有点象普天下的母亲,孕育子女,这是 不能用人格来衡量的.

  这些本来是很自然的,也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假使根拿不到养料,缺水缺泥;母 亲营养不良,身体难以支撑,这个时候,就有问题了.

2 预言将来的企图吸引

  人在过生日的时候,往往愿预言将来。前一阵子我读了Constance Reid写的 《Hilbert 传》( Springer Vcrlag, Beilin, Heidelberg, New York, 1970; pp. 74-83). 书中提到,1900年Hilbert在巴黎第2次国际数学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数学问题”.在该论文中他探索未来,列出了23个问题,这些问题作为20世纪重要的研究课题.他讲得太长,当时坐在主席台上的Minkowski和Hurwitz让他缩短一点,他就临时压缩成10问题. Hilbert 是当时的大师,他的命中率很高.他提出的问题其中有几个后来由他自己或他的学生解 决了,其余的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假使我们今天来学Hilbert,给力学开一张单子,为 未来几十年的力学命题,这就很难只限于10个了.

  近来美国力学界,在探索未来有哪些重要研究项目方面,花费了不少力气.1983年以来,分别组织力学界各科目的研究者,进行了很多次讨论.固体力学部分,己在1985 年10月《应用力学评论》杂志(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38: 1247-1308, ASME)上 发表(中译文已登载于《力学进展》1986年第16卷 第4期和1987年第17卷第1, 2, 3期). 生物力学部分也己定稿,正在排印(中译文己登载于《力学进展》1987年
第17卷第2, 3, 4期). 流体力学部分,还在研讨.

  这些报告指出,绝大多数的力学工作者,觉得未来的重要课题,在于跨系学科的发 展,现在就谈谈跨系学科的挑战.

3 跨系学科的挑战

  发展新的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困难.困难的地方,主要在各系有各系的传统,传统一般是抗拒外来因素的侵入的.举个例来说,力学对医学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如对人工 呼吸器,人工心肺,人工心瓣,血液循环理论,脉波理论,渗透理论,扩散理论等,对 内科,外科,都有直接的应用.可是有很长一段时期,医学界就是把力学拒之于门外. 美国卫生署分配研究经费,直到近年才不再歧视工程工作者.300年前,Hooke就认识 了细胞,伽利略就发明了钟摆而用以测脉速,数学家笛卡尔研讨了眼球和视觉, Boreli 用力学分析了骨路,肌肉和运动.但生物界,医学界却只造了一个新名词来概括它,叫 iatrophysice(医学物理学). 然后一笔抹杀地说,这门学科对医学的进步,没有什么影响. 从这样的漠视,到目前的接受,是经过力学工者长时期努力而得到的.他们必须学习 生理,病理,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对这些专业本身,能够道人所不能道,见人所未能 见,有所发明,有所贡献.这样力学工作者的工作才能被接受,被吸收.所以跨系学科 的发展,不是把两系的人,放在一块儿就成的.不是命令他们合作就会合作的.他们是 需要一个酝酿时期的.

  医学如此,分子化学何曾不是如此.高分子塑料力学亦然.推而广之,许多土木, 机械,电器的工厂不能好好用学力学的人,不能发挥力学的贡献,也是同样的理由.

所以,要发展跨系学科,第一个条件是为学必须精深.

  此外,第二个条件是必须沉得住气.不怕人家看不起,一直到人家了解你的时候, 才有合作的甜蜜. 第三个条件,就是精深之余,必须能化繁为简,把冗长的难度大的分析和证明,用实例简化.让基本理论很容易懂.让计算简化,而仍能保持一定的精确度.这样才能 让别人懂,才能争取到合作的伙伴.

  还有第四个条件,就是必须进行自由竞争.这是因为跨系的学科,本来就没有定义, 没有既定的范围,谁也不知道将来定型成什么样子.所以必须让它自由发展,让最 优秀的人和成果脱颖而出,这才会有发展前途.

4 未来15年到100年

  从现在到本世纪末,从世界范围来说,向跨系学科发展大概是大势所趋.科学院力学所应该向认识新领域,开拓新领域方面发展,以与世界各国进行竞争.

 中国在力学方面有两个特殊课题可能是特别重要的.

第一是开发西半个中国的力学. 我国地大物博,可是人口集中在东半部.怎样吸引人去西部开发,一方面是政治问 题、经济问题,一方面也是技术问题.假使太阳能能够广泛使用,家家户户有空调,冬暖夏凉;假使生物繁育能够改进,新鲜的菜蔬水果供应无缺;假使飞机、飞船、汽车、 雪车等交通工具又方便又价廉,进出随意;假使在冰川冻土,沙漠山地上耕种的办法想 出来了;……我想人们就愿意去西部,西部也就开发起来了,这是科技界的大课题.力 学应在这方面做大贡献.

第二是省钱的力学. 在农田水利,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等方面若进行技术改进, 预期经济效益会很高.其中有很多可以改进,给国家省大批钱的地方,值得研究. 假使我们看得更远一点。譬如100年后,情形样呢?那时候,假如世界仍然存在, 人类仍然和平共处的话,那就是人们已经克服了核子战争的危机,懂得合作了,我们如按 目前文化的进度来猜度未来,估计那时候生物技术已经能控制杂草,使粮食产量大增; 控制动物生长,使肉类蛋白无缺.那时候衣食足了,也许大家要求的是杂花生树, 群莺 乱飞的景象了.那时候地球的储油已经用完,原子能是非用不可的了.原子能的安全问 题,大概已经完全解决了.那时候人的寿命,不是100岁,而是200岁了.世界上的问 题,不是衣食住行,而是怎样解决人满为患了.不是寿命长不长,而是健康不 健康,舒畅不舒畅了.那时候大家忙些什么呢?大家一定有很多看法.

在短期内,力学所该忙的,能忙的事可多得很.我预祝你们取得伟大的胜利!

返回目录

 

关于IUTAM组织中的中国理事人选变更

  IUTAM(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是国际 力学界最具权威的组织.中国力学学会作为IUTAM团体会员,多年来在其理 事会中享有4个理事职位.近十余年来, 中国理事职位分别由王仁院士(北京大学)、郑哲敏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
所)、黄克智院士(清华大学)、何友声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去年以来, 老理事们多次建议学会推荐较年轻 的学者就任IUTAM理事, 以便进行新老交接.经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和 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多次讨论,并与在任四位理事先生多次交换意见,最后经 常务理事会讨论形成以下共识:

1. 为了使中国力学学会的代表在IUTAM中作为理事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并使之形成规范的变更(换届)机制, 每次将在IUTAM任职的中国理事中变更2名, 且当任理事长将被推荐为IUTAM理事.

2. 经常务理事通讯提名和协商确定, 此次变更后在IUTAM中的中国理事为郑哲敏院士、何友声院士、白以龙院士(中科院力学所)、杨卫教授(清华大学). 3. 衷心感谢王仁院士、郑哲敏院士、黄克智院士、何友声院士多年来在IUTAM组织中为中国所做的大量辛勤工作,并预祝新一届的理事们在与IUTAM的合作与联系中取得新成效.

本次中国理事变更已得到IUTAM主席及秘书长的同意.

(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

 

返回目录


“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纪要

  “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是中国力学学会贯彻中央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并开拓力学与产业结合的一项举措.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贸易委员会共同主办,于2001年8月23~26日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召开.

  此次会议作为中国力学学会2001年的重点学术活动,受到理事会的高度重视.理事长会议多 次听取有关人员关于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提出许多具体的指示和意见.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办公 室、中国力学学会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和新疆大学、新疆力学学会共同承 办.白以龙理事长、 洪友士副理事长出席会议,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 贺德馨先生任会议主席,来自全国各地125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还有新疆60余个企业100余名代表参加了高新技术项目发布会,会议开得很成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专门来到会 场会见了出席会议的白以龙、吴承康、刘高联、崔俊芝、冯叔瑜和沙庆林6位院士以及部分专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些厅局的领导亲自到会主持会议,并就新疆实施西部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作了专 题发言.

  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近90篇,在会上交流了46篇,其中大会报告12篇,另外在环境保护、 能源工程、交通运输、农业工程、生物工程与材料等5个专题会上交流了34篇.这些报告和论文 多数是与西部开发密切相关的一些工程技术和基础理论课题.

  12个大会报告是会议专门特邀院士和知名学者精心准备的,并且与西部开发中的若干问题密切相关,如吴承康院士作的“煤的清洁利用”;沙庆林院士作的“西部公路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冯叔瑜院士作的“开发西部水资源与工程爆破技术”等,还组织了长期从事西部特别是新疆地区生态 环境方面研究的报告,如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夏训诚研究员作的“塔里木河流域下游 的治理”;中科院寒区与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拓万全研究员作的“跃移沙粒冲击沙床面溅射物理过程”.还特别邀请、组织了新疆地区的报告,如新疆科技厅专家组陈毕业调研员关于“天山北坡 经济带规划及新疆‘十五’科技规划要点”;新疆水利厅邓铭江总工程师作的“新疆水利‘十五’ 规划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新疆风能公司武钢总工程师作的“新疆风能发展现状与展望”使会议产 生了互动的效应.

  在环境保护专题中,就煤的清洁利用、沙漠治理、沙尘暴的形成、山体滑坡预测,干旱环境治理、泥沙治理、水资源保护中和除尘技术中的力学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能源工程专题中,就油气开采技术、油气贮存技术、水力资源和风能资源开发、太阳能利用 和节能技术中的力学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交通运输专题中,就公路隧道建设、公路路基建设、高原地区路面施工和损伤、沙漠路工程、 爆破技术及其应用、交通运输中的减振和降噪、桥梁工程中的稳定性等力学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农业工程中,就水库节水、植物生长、土壤耕作、地下贮水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生物工程与材料专题中,就天然生物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材料超微粉碎、胰腺微循 环和维医沙疗中的力学问题进行了交流.

  除了上述专题内容外,还就传统产业信息化技术,力学研究中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数值模拟和 测试技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这次会议交流的内容大多是与工程相关的力学问题,这里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其中许 多内容是西部开发中关注的问题.可以说西部开发中离不开力学,西部开发也为力学工作者提供了 一个大舞台,力学工作者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有用武之地,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 这次会议是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力学与产业结合的一次尝试.在这次会议中专门组织了项目发布 会,取得了成功.在力学学会组织的会议中搞项目发布,这还是第一次.会前,筹备组在理事会理 事单位中征集适于西部开发中应用的研究项目,共组织了10余个单位40余个项目,在会前把成果 项目通报给共同主办会议的新疆经贸委.新疆经贸委和新疆科技厅会前共同发文通知在新疆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并通报了成果项目.当天的项目发布会,会场爆满,氛热烈,大家听了项目介绍, 并与专家和项目发布人进行了更深入的接触,表现出对科技合作的极大热情.

  经过会议前和会议中的协商、促进,有三个项目(风能利用;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合作;稠油 渗流机理研究及软件研制)在会议举行的签字仪式上签订了合作协议书,为更多的合作开了一个好头.

  这次会议期间,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邀请,还专门举办了与院士、专家的座谈会,就新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关心的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以及科技教育事业等问题,院士和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为了支持西部地区力学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力学学科加强了对西 部的资助,会议期间数理学部主任白以龙院士及力学处孟庆国处长还考察了新疆大学等学校。孟庆国处长在大会报告中详细作了说明,并期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促进东西部力学工作者的结合与合作.

  这次会议除了对力学与产业结合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外,大家在会议上的报告和发言中,还对怎样搞好力学与产业结合的问题发表了很多好的意见,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

① 要进一步加强力学与产业的结合,力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技术科学,它来自于工程,服务于工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给力学与产业的结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力学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② 要进一步沟通力学界与工程界之间的联系,力学工作者要到第一线提炼出工程技术中的力学 问题,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优势互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力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要通过各种方式介绍给企业单位,使其转化为生产力.

③ 力学与产业的结合中,不能搞短、平、快,要按科学规律办事.力学工作者不能只满足解决 一两个具体工程技术问题,而且要找到一些普遍性的规律,由于工程中的问题受环境条件的 影响变得特别复杂.因此,要打好基础,做艰苦的努力。没有力学基础研究的技术支撑,力 学与产业的结合就不能持续,不会创新.我们既要解决工程应用问题,亦要发展力学学科自 己.

④ 力学与产业结合中,既要应用高新技术,亦要应用传统技术,许多传统技术可以与高新技术 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高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冯元桢先生提倡“省钱的力学”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一个原则,在引进国外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合我国国情.

⑤ 力学工作者在解决工程问题时需要和其它学科相结合,就是力学学科本身,各分学科之间也 要互相交叉和结合,因此力学工作者要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这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清华大学、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航天科技集团701所、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新疆大学等单位的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次会议的筹备过程中,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中国力学学会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的 委员,新疆大学和新疆力学学会为会议的召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 衷心的感谢.

返回目录

 

2001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纪要

  2001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于2001年7月12日至21日在台湾举行.以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洪友士研究 员为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叶取源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 主任、北京林业大学鹿振友教授为副团长的大陆访问团一行31人(其中学生19 人)赴台湾参加了“2001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7月13日海峡两岸的力学科普工作者及参加夏令营的中学生在台湾大学应 用力学研究所大礼堂举行开幕典礼。我方访问团全体成员,台湾大学副校长彭 旭明、鲍亦兴、工学院院长杨永斌教授、应用力学所所长朱锦洲教授、 台湾力学会秘书长王仲宇教授及中学生营员等百余人出席开幕式.台大工学院 院长杨永斌致开幕词,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洪友士团长作六年来海峡两岸力 学科普交流活动的回顾发言,双方都对几年共同举办的这种交流形式给予高 度评价.简短的开幕仪式结束后,由台湾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鲍亦兴作“力学发展史”专题报告.鲍先生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双目失明,精心授意准备了 大量的图片、资料将力学在古代、近代、现代各个阶段的发展,作了深入浅出 的报告,使海峡两岸力学科普工作者及中学生受益匪浅.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 长洪友士研究员作“中国力学发展现况”专题报告,也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 兴趣,受到了热烈欢迎.

  在台期间,访问团与台湾的科普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经验交流和座谈,参访了台大图书馆、台大巨蛋体育馆、台大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华顾问工程司、 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中央大学、建国中学、台南一中、高雄中学,参观了台 北动物园、台中市自然科学博物馆、室内温带植物园、高雄工艺博物馆、三义 木雕艺品、台湾故宫博物馆等,游览了日月潭、溪头、台南府城.访问团所到之处 均受到热情亲切的接待.

访问团在台湾访问、考察主要分为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及科普教育交流两个部分.

一、 海峡两岸中学生夏令营共有营员近80人,其中大陆访问团19名中学生和 台湾各中学的中学生近60人.这次夏令营在风景优美的台湾大学举行.活 动期间营员们参加了台大应用力学研究所的实验观摩与操作,开展了两岸 中学生力学竞赛(笔试)及力学趣味实验竞赛,并参加了本次夏令营创办 的力学科展.在力学竞赛中,我团的周其盛(上海交大附中)、史炎冰(上 海交大附中)、吴恺(杭州市第二中学)获得金奖.汤一枫(苏州一中)、 倪轶璇(杭州二中)、蒋俨(清华附中)、黄大宇(清华附中)、邵立(杭州 二中)五位同学获得银牌奖.杨融、姜智华、华楠、董希、张由仪五位同 学获得铜牌奖.

  在科技作品展中,我团黄大宇的作品“不着急”打气筒转换品,获得金牌奖.董希、王伟枫、史炎冰获得银牌奖,覃帆、董竞博、蒋俨、杨融、 周其盛获得铜牌奖.

  在趣味实验竞赛中,两岸中学生混合编组,每组4人.第一名一个组, 第二名两个组,第三名三个组.我团董竞博是第二名组员,董希、黄大宇、 吴恺分别是第三名的组员.

  通过夏令营活动,两岸中学生相处融洽,沟通交流了思想及学习方法, 建立了友谊,使台湾学生了解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的繁荣景象,台湾学生渴望到大陆交流学习.两岸每年一次的 交流,深受台湾各大学、中学的好评,为两岸中学生的友好交往创造了良 好的条件,本次在台湾大学举办的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1. 在台湾举办的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的特点是每次以大学为基地举办, 每次举办得到所在地校长、院长等的热情支持接待,系、所负责人及大学教授、中学校长为我们各项活动作了精心安排,使大陆代表团 在整个访问中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 营员来自大陆各省及台湾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各大学正值暑期, 利用学校空闲的实验设备开展各项科技活动,不但使学生能提前熟 悉大学校园的生活,而且也为这些大学在重点中学做了招生宣传.

3. 本次夏令营由主办单位台湾大学提出增设力学科技作品展,(两岸各10件作品),由于是初次创办,大陆参展的九件作品较偏向科技 制作,而台湾的作品重在科技小论文研究.评奖结果台湾中学生占优.双方都同意今后这方面交流应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4. 在力学竞赛中,大陆中学生显示出基础知识扎实,解题技巧优于台 湾中学生,评比结果获奖名次优于台湾学生.

5. 台湾中学生的思路比较开阔,善于提出各种问题,动手能力强,台湾学生团队精神极好,在本次夏令营另一项增设的“力学趣味实验竞赛”中,台湾学生表现活跃.

二、 访问团参观了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室内温带植物 园、台湾故宫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是规模宏大的科普教育基地,不但具有世 界一流的建筑与设施,而且科普教育面极为广泛.采取的教育手段先进、 除图、文、声并茂外,并让参观者直接操作.去年台湾南投9.21大地震也 在科博馆设立展示,透过形象的展示,提高人民对地震的预防,加强对地 震是如何产生等一系列科普知识的宣传.

  在台湾访问期间,洪友士团长、叶取源、鹿振友副团长等与台湾力学学会秘书长王仲宇教授商讨了今后进一步交流的方式.由于教育工作委员会今年8月下旬在成都召开会议,并邀请了台湾力学教育工作者参加会议, 台湾方面希望今后能将教育科普交流同时进行.双方初步商定,2002年海 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在大陆举办,希望选址在北京,并建议由北京清华大学及清华附中承办此项交流活动(最后以中国力学学会常 务理事会批准为准),台湾方面组团参加.王仲宇教授建议科普交流要增加 论文交流,并还应该在互相的网站作交流.

  在台湾访问期间,我们所到之处都受到接待方热情的接待,去年参加在大陆举办科普交流及夏令营的3位中学生,虽然今年已考上大学,但还自费从台南坐飞机来机场迎接我们代表团,并自始至终陪同参观问,直至访问结束,送我们至机场.一位学生的家长蔡老师,冒着酷暑从台南来 台北机场带着鲜花迎接我们.代表团赴台南成功大学访问时,她烧了一大锅绿豆汤送来给我们降温,热情邀请代表团大部分团员去她家作客.我们访问团到台湾的第二天,正值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电视实况转播,台湾 广大人民群众欢呼,庆祝北京申办成功,强烈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爆发出 来,我们中国胜利了,这欢呼来自广大台湾民众的心声,两岸师生紧紧相 拥,为伟大的祖国骄傲,一个中国在台湾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的六届力学科普交流及夏令营,使两岸力学科普工 作者及广大中学生增进了理解与感情,记得第一次(1997年)大陆代表团赴 台参访,台湾力学学会及各大学并不重视,而是由几位热心的中学教师促 使成功,在以后的几年中,两岸交流越办越好,影响愈来愈大.这项活动 自然也就成了台湾力学学会的正常活动项目,1999年大陆访问团第二次访 台,由台湾力学学会秘书长陈铁成先生自始至终陪同访问.
  这次访问,不 仅得到台湾力学学会现任理事长王国雄教授的支持,还得到前任理事长鲍 亦兴的亲切关怀,他不仅亲自为大会作了专题报告,还捐出二万元台 币作为力学竞赛获奖者的奖金.现任台湾力学学会秘书长王仲宇教授去年 带团来大陆参加交流会及夏令营,今年又放下繁重的科研项目,整整10天 陪同代表团参访.每次访问,通过相互观摩、沟通、讲座以及工作经验与 心得交流,共同创造良好的力学科普教育模式与学习环境,将力学知识与 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对提高学生对力学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特别对早日 完成统一祖国大业而言,我会与台湾力学会共同举办的两岸文化、教育的 广泛交流是十分必要的,是一项长期的合作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 为此次两岸力学交流的联络和大陆访问团的组成作了大量的工作.大陆访 问团全体成员对在台访问期间所受到的热情友好接待,向台湾大学工学院应用力学所、台湾力学学会及台湾各位同仁朋友表示衷心感谢.热情期待着2002年台湾朋友来北京访问交流.

附:夏令营力学竞赛获奖名单:

金牌奖获得者:
周其盛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陈建宇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史炎冰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吴 恺 杭州市第二中学
黄昱瑞 台中第一高级中学

银牌奖获得者:
陈秉民 高雄市立高雄高级中学
汤一枫 江苏省苏州中学
倪轶璇 杭州第二中学
邱旭光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蒋 俨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黄大宇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洪上宇 桃园武陵高级中学
孙士育 高雄市立高雄高级中学
邵 立 杭州市第二中学
林铭祥 台中第一高级中学

铜牌奖获得者:
叶人豪 国立科学工业园区实验高级中学
张翰元 台中第一高级中学
杨 融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姜智华 上海市嘉定一中
李承先 嘉义高级中学(台湾)
郑力维 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台湾)
陈柏炜 台中第一高级中学
刘于圣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华 楠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董 希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林家华 国立科学工业园区实验高级中学
杨远 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台湾)
廖胜晖 台中第一高级中学
张由仪 上海市控江中学
许雄轩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李杰颖 台南第一高级中学
张耕维 彰化高级中学
许yong仁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优胜奖略

 

返回目录


2001海峡两岸力学教学研讨会记要

  为了促进海峡两岸力学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交流两岸的力学教 育与教学经验, 按本届教育工作委员会原定的工作计划,于2001年8月26~28日在四川成都召开 了2001海峡两岸力 学教学研讨会.

  会议原计划台湾方面有10~20人到会,由于某些原因, 留给台湾方面组织落实与会人员的时间较短, 台湾方面只有王仲宇教授(力学学会秘书长) 和台湾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朱锦洲教授等三 位代表到会.而大 陆方面参加会议的有40位均在各高校力学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授出席会议.

  27日的大会由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姚振汉教授主持.中国力学学会秘书 长、 苏先越教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向大会表示祝贺,并热烈欢迎来自台湾的同行专家.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 士、著名力学教育家、清华大学杜庆华教授回顾了我国力学教育的历史,特别表示 了对年轻一代力学 教育工作者寄予的厚望.

  在大会报告中,教育部力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清华大学薛明德教授作 了关于我国高 等学校工程力学专业现状的报告;台湾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朱锦洲教授作了介 绍台湾大学力学教 育、研究、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构设置情况的报告;河海大学陈定圻、许庆春教授 介绍了河海大学基 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情况;台湾力学学会副秘书长、台湾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王仲 宇教授作了关于中 央大学土木系力学教学与科研情况的报告;北京大学于才年教授、浙江大学鲁阳、 张方洪教授、清华 大学李万琼教授、西南交大沈火明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教授等分别介绍了各 校理科基地、力学 实验基地建设、力学教育教学的经验等.大会报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来自大陆的代表不 仅交流了各校在力学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经验、新思路,而且了解了台湾方面大学 力学教育与科研的 内容详细的情况;而来自台湾的教授对大陆的同行在力学教育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第 一手的新鲜资料, 印象很深刻。双方都表示今后应该加强这样的交流.

  会议第二天为自由讨论。到会者均就各自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经验、近期的学科教学进展进行了发言. 内容包括理论力学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材料力学的教学改革、弹性 力学教学经验、流体力学教学的改革探讨、研究生工程数值分析课程改革与发展、 多媒体教学研讨, 以及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等的教材建设.北京大学王敏中教授、 清华大学李俊峰教授以及来自地方院校,包括中专的力学教师代表们等都做了发言. 大家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力学教育非改不可的形势, 通过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交流, 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博 采诸家之长处,力学教育的改革一定会取得良好的结果. 对于出版习题集的题解等做法则普遍认为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相当有害 的. 到会的力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都认为这样的交流非常必要.老朋友共 叙友谊,新朋友可以增进了解,共同切磋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问 题.特别是在第一线教学的老师们认为 这种机会难得,因此普遍希望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台湾方面的教授认为在力学 教育与教学方面大陆这边作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更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交流. 会议期间对于今后 海峡两岸的交流已经和台湾方面力学学会达成共识;拟将采取与两岸科普交流与中学 生夏令营同步进行 的方式在两岸轮流组织.

  本次大会的会务工作由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黄克服教授和北京大学的 老师们负责, 他们的辛勤工作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会议的报告经整理后,将汇编成论文集正 式出版.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供稿)

返回目录


第四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学会议纪要

`` 第四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学(The Fourth World Congress of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简称WCSMO-4)'', 于2001年6月4日~8日 在大连市召开.来自30个国家的200多名学者参加了大会,共有202篇论文在大 会的分组会议宣读和张贴,会议规模与前三届相近.中国有5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 中分别有2人和4人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大连理工大学2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共发表论文15篇.

  拓扑优化是优化设计的最高层次,问题复杂、求解困难,但优化效率高.拓扑优化的 理论和应用研究是今后优化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次会议涉及该领域的论文很多 篇,涉及拓扑优化的理论、求解方法和应用的各个方面.在拓扑优化的建模和求解 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有了最新突破.例如,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教授,研究了应力奇异 性问题.探讨了应力奇异性的本质,提出了松弛算法等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式.Fuch 教授提出了以骨架结构为基结构的拓扑优化方法,该方法可有利于获得类似桥梁式 刚架结构.Rozvany教授提出了改进SERA算法,提高了拓扑优化求解的效率.荷载 与设计相关是实际结构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考虑荷载与设计相关将增大问题求解的 难度.Olhoff教授研究了荷载与设计有关的结构拓扑优化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求解 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学者从微结构的选取、结构特点(例如,二维、三维 问题,板、壳、梁等结构形式)等各个方面研究了拓扑问题的提法和求解方法,有些 工作考虑了结构-热、结构-声等 学科耦合问题.

  多学科优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论文工作包括了结构-热耦合方面的研究成果.设计 结构考虑了强度、可靠度、热性能、声场等多物理性能和功能的要求.基于可靠度 优化方面的工作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设计结构更加符合实际.

  生物材料和结构的模拟与优化方面的研究丰富了优化研究的内容.顾元宪教授研究 了骨格结构的数值模拟和钢板内固定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利用优化技术,通过对手 术环境和材料性能等的模拟,调整固定构件几何参数和工艺参数可有效提高手术的 质量.该项研究说明了优化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潜力.

  结构优化与材料设计结合对特殊性能新材料和结构的设计有巨大潜力.相关的理论 和方法研究将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利用多尺度计算和跨尺度联合技术,在细观 尺度层次上利用拓扑优化方法设计材料的细观结构,可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材 料.Sigmund博士的工作是一成功例子.他在``Microstructural Design of Elastic Band Gap Structures''一文中,利用拓扑优化和形状优化技术,在细观尺度层次上 就硬铝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的增强体的形状、含量进行优化设计,获得了隔断 某频段弹性波传播特性的材料.论文工作给出了使频段极大化的设计结果.该类材 料在引导弹性波传播和隔离方面有特殊作用,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还有学者提出了 材料和结构并发设计的理论方法,可获得更优异性能的结构.

  实际材料细观结构分布的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考虑这种不确定性对材 料性质的影响至关重要.考虑这种影响的着急是如休有效地描述细观结构的不确定 性变化.Bochenek的论文研究了单向纤维复合材料细观结构的重建模方法.

  函数近似和基因、进化等智能算法的研究工作仍受重视.一批学者,例如Yamazaki、 顾元宪、Grandhi等,研究了基因算法和近似方法及其在优化求解中的应用,给出了 求解拓扑优化、形状优化、尺寸优化等各个优化层次的问题.

  优化方法的工程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优化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受到工程 师的重视.有关该方面的论文占据会议论文的相当比例.应用领域包括了航空结构、 交通工具、机械、建筑等各个方面.应用范围包括结构零部件和整个结构系统.

  总体看,结构拓扑优化和形状优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优化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多学科跨层次优化设计愈显重要.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相结合,研究新材料和高性 能结构有巨大潜力.以工程实际背景为基础,获得更符合实际的设计的优化应用技 术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会议之前,印刷了论文摘要集,198篇会议论文将以光盘形式于9月底由辽宁电子 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大会期间,国际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学会(ISSMO)召开了常务理事 会和会员大会,讨论了学会有关事项.在大会期间,组委会还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大 连市和大连理工大学.

  此次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ISSMO领导成员和与会各国学者盛赞会议组织工作,称赞 本次大会是历届WCSMO中最为成功的一届.这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在本研究领域 中提高了我国的学术地位和影响,而且在相当的规模和范围宣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 发展建设的新面貌,其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本次大会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大规模科学 计算研究''项目、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大连理工大学的联合资助,会议收支基 本平衡.

(程耿东,顾元宪,刘书田 \ \ \ 供稿)

返回目录

 

首届中外青年生物力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一、会议概况

  为加强中外青年生物力学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探讨生物力学在21世纪的发展,促进我国青年生物力学工作者的成长,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 所和中国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首届中外青年生物力学工作者 学术研讨会” [科学技术部批准文号:国科外审字(2001)0361号]于2001年 7月30日至8月3日在北京召开.

  世纪之交,生物力学无论在其深度和广度上都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力学与其它传统的工程科学进一步与生命科学融合,以将生命科学工程化为目标的新 的生物工程学迅速崛起.在对生命科学定量化的过程中提出的大量力学问题, 亦将使力学和工程科学焕发青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走出去”的一批青年学 者在国际生物力学领域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在某些领域逐渐形成群体优势. 而国内许多青年一代生物力学工作者具有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的良好的交叉训 练,发展潜力较大.为使之更好地成长,与国际学术界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是十 分必要的.

  本次会议得到了从事生物力学研究的海内外青年学者们的热烈响应,许多资深学者也都十分关注本次研讨会.到会嘉宾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 任王乃彦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白 以龙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主任胡文瑞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所 所长洪友士研究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数理学部、生命学 部、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等有关领导.与 会代表分别来自海内外本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共计100余人.特邀海外代表 15人,分别来自美国(10人)、英国(3人)、日本(1人)和香港(1人).10 余位资深学者和专业委员会委员亦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二、学术活动和效果

本次会议开展如下七个方面的学术活动:

1. 在生物力学三个主要方向开展了实质性的学术交流

  特邀的15位海外和11位国内有代表性的青年学者每人作了30-40 分钟的学术报告、并与听众讨论10-15分钟.内容涉及细胞与分子生物力学、组织力学 与组织工程、生物流体与传热传质等方向的最新进展.与会者积极参与,既严肃认真,又热烈活跃.不同观点充分交锋,学术气氛浓厚,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代表普遍反映,这样好的会议为近年来学术讨论会所罕见.海外代 表亦反映,会议学术水平实属上乘,尤其是细胞与分子生物力学方面达到了国 际前沿水平,其原因是这些青年学者代表了本领域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研究 团体.

2.出版了高水平的会议论文集

  本次会议将编辑一本严谨、高水平的论文集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以平均每篇论文约16页(含图表)的篇幅,对特邀报告作者近期研究工作及对本领域 的综述全文发表.组织委员会和特邀代表对论文集的编辑和出版倾注了极大的 热情,并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会议两主席之一、美国Georgia Tech的朱承(Cheng ZHU)教授还专门用中文撰写了论文,并用中文作报告,这对于在外多年的海 外学者需要多付出成倍的劳动.编辑小组对论文进行了三次审校,论文作者还 进行了两次校对.会议论文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德国Springer出版社联合正 式出版.

  与会海内外代表对论文的学术质量和编印水平进行了充分地肯定,一致认为这是一本高水平的论文集和著作,充分展示了生物力学的最新进展.海外代表 还建议,应加大印数,在国内公开发行、销售,以扩大影响面.

3.对于生物力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讨论

  本次会议就细胞与分子生物力学、组织力学与组织工程、生物流体与传热传质三个主题,针对其研究方向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分别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讨论(Roundtable discussion).讨论非常开放,思想十分活跃,代表们表现出良好的参与意识和互动行为.

4. 就青年科学工作者成长的有关问题举办了两个论坛

  针对目前国内青年生物力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次会议举办了题为“科技文章的写作”和“从新科博士到成熟的科学家”的论坛(Panel Discussion). 海外代表朱承(Cheng ZHU,Georgia Tech)、汪宁
(Ning WANG,Harvard Univ.)、 聂书明(Shuming NIE,Indiana Univ.)、董澄(Cheng DONG,Penn State Univ.)、 包刚(Gang BAO,Georgia Tech)、郭向东(X. Edward GUO,Columbia Univ.)、 邵金
雨(Jin-Yu SHAO,Washington Univ.)及徐小云(X. Yun XU,Imperial College) 自愿担任“坛主”,以对话的形式与其他青年学者共享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Panel Discussion受到了国内代表(尤其是研究生代表) 的一致好评,普遍反映通过这种研讨澄清了许多思考已久的疑虑。如科技论文 应如何组织与构架、怎样选择最合适的杂志、如何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恰当的 答辩等,以及怎样作好博士后研究、如何选定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什么是成 熟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这种讨论对青年学者、研究生如何开展研究 工作、怎样保持严谨学风有积极的作用.

5. 召开了中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部分海外代表座谈会

  本次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国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并特邀部分海外代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领导以及学会办公室负责同志也出席了 会议.海内外同仁针对生物力学的当前热点及发展趋势,结合拟议中的生物力 学国家实验室立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6. 国际合作交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学部叶鑫生教授和数理学部孟庆国博士分别就上述两个学部的优先资助领域和国际合作交流概况作了特邀发言.英国Oxford Univ.的崔占峰(Z. F. CUI)教授和美国Georgia Tech的朱承(Cheng ZHU)教 授还分别就英国和美国科研机构现有的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了介绍.特别强调了 海内外学者间的合作研究必须建立在双方有共同的学术兴趣基础之上,最终达 到平等合作、互利共进的目标.

7. 参观了有代表性的实验室

  本次会议还组织代表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力学所)、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和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外代表 普遍反映,我国生物力学领域总体设备水平近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的实验 室已经达到国外同类实验室的水平,基本具备了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物质条件.

三、思考和建议

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讨论、交流相当充分,涉及面广.基于此,
有如下的思考或建议:

1. 前沿领域

(1) 细胞与分子生物力学

当前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二:

① (单个)细胞的力学行为.细胞的形变、粘附、展布、运动,在不同力 学环境下发育、生长、增殖、分化和迁移,对力学信号的产生、响应、 感受、传递及转导,这些信号对细胞生理的调控,及上述过程的分子机 理等均是当前热点.

② (单个)生物大分子的力学行为及其与化学过程的关联、耦合、构象变化、力学-化学信号转导、力对受体-配体相互作用速率的调控、molecular beacon、分子马达等.这是生物力学当前在微观领域的最新发展. 细胞-分子生物力学的研究,不仅对认识细胞、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关系, 了解心脑血管硬化、肿瘤转移、免疫及炎症反应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有重要 意义,还是(微)组织工程、生物微系统等的重要基础.同时,微米-纳米尺度 的实验技术(如光学与图象技术等)和pN-fN量级力的测量的方法学,在生物 微系统(如芯片实验室等)和纳米生物技术等方面均具应用前景.怎样将单个 生物大分子的力学行为与它们在细胞内部过程或细胞-细胞、细胞-表面相互过程中的作用联系得起来,是一个仍待研究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将细胞力学与分子力学有机结合,将是未来的趋势.

(2) 组织力学与组织工程这实际上是两个互补的方面.前者重于认识规律;后者的目标在于制造生物 配件用以修复、维持和改善机体组织的功能。当前组织力学不同于70-80年代 之处主要在于:(1)计及应力-生长关系的组织的力学行为;(2)系统建模、力 学分析与解剖结构、临床应用密切结合.

  组织工程的生物力学问题包括多个层面.在基础层面上涉及应力-细胞分化关系和细胞-材料表面间的力学-化学耦合效应;在工程层面上主要问题是:细 胞/组织三维培养(Bioreactor),种子细胞规模扩增,活组织工程化培养的检测、 监测技术和组织工程产品的冷冻储存等;而在临床医学层面上主要是植入组织 与宿主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避免免疫排斥.

(3) 生物流体与传热传质

  大循环系统的血液流动正从简化模型向更符合在体情形的计算发展,并与临床应用结合.微循环系统跨内皮细胞的传质仍是难题,其解决有赖于在体生 理实验资料的进一步积累.

2. 发展趋势

  生物力学的发展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其主要的推动力,来自半个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飞速进步.基础研究逐步精细化及定量化,大量数据的积累要求 模型化及数学化,带给生物力学一大用武之地.现代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既提出 大量新课题,又带来了许多新工具,推动着生物力学由宏观向微(细)观深入、 并且宏-微(细)观相结合.实际应用的不断涌现,经济前景不可限量,催生着 以解决与应用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为目标的新的生物工程学.这一新的生物工 程学远远超出了基于微生物的、以发酵工程为标志的生物技术及以医疗仪器研 发为目标的生物医学工程这两个传统的领域.组织工程就是它的一个典型的代 表,而生物力学则是它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不断突破传统力学的学科界线,与 生命科学及其它工程科学不断融合,已成为当今生物力学发展的主要特色.

3. 我国的对策

   在上述发展趋势中北美居于领先地位,欧洲、日本均处于转变之中.目前国内已有部分研究转到新的方向应紧紧跟上.生物力学的重要性及意义,在于它是解决生命科学的应用问题的生物工程学的基础之一,而不仅仅是力学的一个新的应用.应从生命科学中提取新的科学问题,发展或采纳新的概念、方法 及技术加以解决,从而不断开拓生物力学的范畴,而不是在新的科学问题里找 寻传统的力学在哪里.应进一步加强与生物医学的结合,密切与其它有关学科 (如生物物理、传统的生物技术及生物医学工程等)的联系,尽快调整好研究 方向的布局.

4. 人才培养

  创造性的研究工作需要高水平的研究人才,而高水平的研究人才需要在从事 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中培养.就我国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而言,人才匮乏、青黄 不接比实验室设备落后更为紧迫.为培养并保持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 伍,除在政策上应向新兴交叉学科倾斜、以更多地吸引人才外,现有队伍的系统训练和学风的培养,尤为重要.

5. 合作研究

  对美、英、中等国国际合作概况的介绍和交流,为海内外代表展示了广阔的 合作空间.如会议两主席朱承教授和龙勉研究员已经开始的合作研究,包括了 我国NSFC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及美国NIH之Fogarty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Award(FICRA)两项目.以FICRA项目为例,它可以将美国NIH FICRA基金的绝大部分研究经费划拨至中国、对双方的研究人员交 叉训练、并立足于中国的基地开展研究.目前对合作研究的限制,不是缺少资 助渠道,而是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人及课题.

6. 拟议中的生物力学国家实验室

  最近部分资深力学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向有关部门建议筹建生物 力学国家实验室.与会海内外代表一致认为这是提升我国生物力学研究水平、 规划未来发展布局、建立人才培养及合作研究最佳平台的重大机遇,应集海内外生物力学工作者的力量共同促成此事.建议由中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宜,并请海外学者以顾问形式参与建议书的起草.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为此已成立了专门小组,负责促进立项的具体事宜,以期尽快向科技部和国家计委提出正式建议书.

(孟庆国,朱承,龙勉 \ \ \ 供稿)

返回目录

 

国际力学与材料工程青年学术会议纪要

  力学学科和材料学科都在现代工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力学和材料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明显.为了推进力学与材料的学科交叉研究,探讨材料学科前沿研究及其与力学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工程中的宏微观构件、宏微观系统、材料与结构制造(制备)及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有关的力学和材料问题,组织优秀青年学者在优美、轻松的环境中交流研讨, 以激发出创新研究的火花和灵感,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并经过中国力学学会 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发起并组织了``国际力学与材料工程青年学术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在日中国学者材料学会,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会和湖南省力学学会协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湘潭大学具体承办,于2001年8月11日-16日在湖 南省长沙市和张家界召开.

  会议的主要内容:(1)纳米结 构材料,(2)表面、界面和涂层,(3)复合材料,(4)探测器、传感器和智能材料,(5)陶瓷材料,(6)压电和铁电材料,(7)薄膜材料,(8)计算力学和计算材料,(9)材料中的损伤和 断裂力学,(10)先进材料的制备与评价.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210篇,其中大陆地区142篇,海外68篇。经过学术委员会的评审 被会议接受的论文180篇.正式参加会议的代表158人,其中大陆地区120人,海外学 者38人. 海外学者包括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瑞士、新西兰、香港、 台湾等总计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在会议上共安排了特邀报告11篇,邀请报告14 篇,分会发言102 篇,墙壁报告31篇.这些学者中约87%获得博士学位,约9%为博士研究生, 约4%为硕士研究生.

  在开幕式上,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周时昌,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马燕合,湘潭大学校长李树丞,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杨卫教授分别发了言,他们不仅从湖南省的实际说明了我国材料与力学的交叉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说明了湖南省在这个领域的优势,他们同时表示将对该领域予以重视.除特邀告在大会上 进行外,其余报告均在小组会上交流.

  会议代表于8月14日~16日对张家界进行了考察,张家界市委副书记胡伯俊同志和张家 界市政府副市长杨和平同志不仅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而且殷切希望海内外青年科学家 能够将项目带到湖南来,带到张家界来,以促进湖南以及张家界工业的发展. 会议期间,众多的从海内外来的学者分别受到湖南省政府,湖南省的有关高校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的邀请或者参观,或者讲学,或者洽谈合作项目等.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科教兴国领导小组组长 郑培民同志又特别接见了日本Ibaraki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吴智深,湘潭大学基 础力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导师周益春教授,对他们的回国和为国服务表 示高度赞扬.

  从几天的学术会议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与最前沿的学科方向和和与工程结合最紧密的学 科方向得到青年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如纳米结构材料方向,表面、界面和涂层方向,复合材料 方向等三个研究方向不仅提交的论文最多,在分组的报告中也吸引了比较多的学者 的讨论.这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三个研究方向是目前材料与力学交叉中受到人们关注的比较热门的学科方向.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国内清华大学的杨卫教授、郑泉水教授、美国加州大学的Qing Jiang教授在纳观和微观方面的研究,日本Naotake Noda教授的FGM材料的研究,在工程应用中如日本东京大学Tatsuhiko Aizawa教授关于泡膜材料的报告,日本Ibaraki大学的Zhishen Wu教 授关于建筑结构材料的加固问题,大连理工大学顾元宪教授关于计算力学,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的Zheng Li教授关于探测器的加固问题,湘潭大学周益春教授关于热障涂层的寿命预 测的报告等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这些重要报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材料与力学交叉 中受到人们关注的比较热门的几个问题.

  会议论文集“Mechanics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for Science and Experiments”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由美国New York Ltd.发行.主编为
周益春、顾元宪、李正. 论文集中的 论文共146篇,其中纳米结构材料14篇,复合材料22篇,探测器、传感器和智能材料9篇,陶瓷 材料10篇,压电和铁电材料11篇,薄膜材料8篇,计算力学和计算材料15篇,表面、界面和涂 层14篇,材料中的损伤和断裂力学24篇,先进材料的制备与评价19篇.

  出席本次学术会议都是青年学者,就力学与材料的交叉方面来探讨材料学科前沿研究及其 与力学相关的问题, 这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 因此,得到了国际上各著名大学如英国剑挢大 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和日本东芝公司等的积极响应.本次会议的主题和会议的 文集的出版,会议的具体组织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尤其是会议的主题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如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出版社Springer-Verlag出版社通过网页知道这个国际会议后,就主动同 我们联系想出版本会议论文集.

  在会议期间,会议组织者和部分学者讨论建议,将这个会议拓展为系列学术会议.初步意 见为三年召开一次,下一次在北京举行,具体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承办,再下一次在台湾举 行,由台湾清华大学承办.

(周益春,顾元宪,李正 供稿)

返回目录


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于2001年5月21日至23日在 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市和自治区的4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高级 职称25人,在读研究生9人.

  5月21日上午举行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林荣生教授主持,本届组委会主席大连理工 大学金生教授致开幕词,他介绍了会议筹备情况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表示欢 迎;林荣生教授对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专业组的历届会议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介绍;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潜研究员代表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还肯定了专业组近年来的各项学术活动和成果,并对如何更好地开展 学会工作和举办学术会议谈了自己的看法.开幕式后进行大会报告,清华大学朱克勤教 授、浙江大学林建忠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金生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智能流体的研究进展 及工业应用”、“流场的拟序结构及控制”、“高分辨率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的报告.

  本次会议收入论文集的学术论文58篇,内容涉及基础理论研究、风工程与环境保 护、多相流与非牛顿流、流体机械与动力工程、测量技术以及其它与环境和工业流体力 学相关的研究.报告会上代表们讨论热烈,对报告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由于报告准备充分,大家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会议期间举行了专业组成员会议,重点讨论了下一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的地点和承办单位.经过 充分酝让和认真讨论,专业组成员一致同意第八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2003 年7月中旬将在绵阳举行,由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和发展中心负责筹备. 在闭幕式上,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专业组组长朱克勤教授 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


返回目录


第七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会议纪要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金秋季节里,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连理 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与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辽 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协办的第七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 会于2001年9月26至28日在美丽的海滨之城大连市召开.

  在历届主任委员钱寿易教授、袁建新教授、高大钊教授和陆培炎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先后分别在南宁(1982年)、西安(1985年)、珠 海(1988年)、泰安(1991年)、重庆(1994年)、广 州(1998年)成功地组织召开了六 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本次在大连召开的会议得到了钱令希 院士、林皋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直接指导和热情关怀以及全体代表的积极支持, 将对新世纪里我国计算岩土力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届会议自2000年11月发出第一号通知后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岩土力学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经审查收入本次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共123篇,会前 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令希教授与名誉主任委员 袁建新研究员欣然为本论文集题词.所收录的论文涉及到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中的各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近3年来在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的基本理论与工 程应用及其相关领域中所取得的最新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岩土本构理论及其工程参数、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岩土力学解析方法及其应用、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及岩石动力学、岩土工 程渗流分析与耦合计算、岩土工程计算与分析、岩土力学实验与测试技术、岩土力学中新理论与新方法及其应用、基坑工程与岩土工程实录分析及其他.作者中既有年长资深 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国内 外著名专家,也有相当数量的活跃在科研、 教学、设计、施工、生产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与工程师,还有一批朝气蓬勃的正在 攻读学位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这些研究成果既包括对传统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的改进 与发展,也有关于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的思考与探索,同时还有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工程应用与工程实录分析.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与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栾茂田教授主持,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白世伟研究员致开幕 词,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孔宪京教授致欢迎词,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周 晶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永学教授、辽宁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院长兼总工程师汪长#[3]教授级高工等有关学会领导和专 家出席了开幕式.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郑颖人、包承纲等10多位委员及100余位代表了大会.大会安排了10个主题报告和50个分组专业题报告.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增进了友谊和相互了解,会议安排紧凑、有序,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两次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第六届主任委员白世伟研究员对学会的前一阶段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各位委员对学会的今后工作安排了讨论,并形成了200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第八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的初步意向. 会议对承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的杰出的组织工作及协办单位的支持表示感谢.

返回目录


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力学学会 《工程力学》编委会、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办,中国建筑总公司第二工程局、江苏省力学学会、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协办的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于2001 年10月21日~24日在河海大学召开,现将会议的基本民政部纪要如下:

1. 会议论文集共收入论文496篇,其中特邀报告18篇,论文集共2621页,分装成三卷.会议还组织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共评出优秀论文16篇,当选的作者获得了由大 会学术委员会主席龙驭球院士签名的获奖证书.

2. 本届(第十届)会议是一个整届,由13名专家学者为会议题词祝贺.其中包括两 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维先生和严恺先生,他们的题词均影印在论文 集第1卷前面.张维先生和丁大钧先生还用宣纸为大会写了条幅,会议期间一直悬挂 在主会场.为了让代表们了解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的背景及其历程,历届会议组 织委员会副主席崔京浩教授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十年春风化雨,万里丹桂飘香'' 祝贺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连续召开十届的回顾报告.多次出席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的76岁的严宗达老教授在开幕式上做了一个精彩的发言,他将会议归纳了4个特点: ①办刊办会相结合,既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又促进了会议的学术性;②老中青结合,会 上评选中青年优秀论文,激励和促进年轻学者的成长,体现了老一辈学者对年轻人 的期望和扶持;③每届会议都邀请十几位专家到会做特邀报告,报告质量高,内容 新,受到代表们的普遍欢迎;④连续性强,逐渐形成了一个人数较多、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使会议近3~4年以来几乎每年都收录500篇左右的质量较高的论文,保证了会议在每年召开一次频率较高的情况下仍然长盛不衰.

3.本届会议重点邀请了8名学术水平高的青年学者到会做了内容新颖的特邀报告, 这些学者年龄都在45岁以下,其中最小的33岁,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长江学者和获得 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他们的报告受到 与会者的一致好评,特别是老 一辈学者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成长,不无感慨地说:``结构工程后继有人啊!'',有的 老专家在他们报告之后即兴评述,认为报告内容新颖,时代感强,学术水平高,应用 性强,甚至他们宣读论文的表达能力和阐述问题的逻辑性以及所采用的多媒体画面 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和兴趣.

  老一辈学者丁大钧先生和龙驭球院士报告了他们长期在力学与结构领域辛勤耕耘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他们学术上的厚重和造诣.别有陈肇元、程耿东、郑守仁三位 院士因故未能到会,但他们提交的论文都刊登在论文集前面的显要位置.

4.本届会议收录的496篇论文集中反映了下面的两个特点:①内容新颖,专业覆盖面广,除传统的土木、水工、道桥、岩土、抗震等方面的论文以外,又扩展了一些过 去不多见的论文,如结构力学求解器的算法与性能、互联网技术在项目管理上的应 用、材料软化特性的分叉、高速碰撞问题、爆炸作用下防护结构的生存概率、纳 米系统反控制片时混沌、开合屋盖结构、海砂对砼中钢筋腐蚀的影响、屋顶运动 场预应力温度效应等等,这些论文不仅扩大了结构工程专业的覆盖面,而且起到了学科间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效应.②密切结合工程实际,许多论文都有明确的工 程背影,如三峡工程水电站压力管道伸缩节设置论证、20万汽轮发电机自振特性分 析、万州长江二桥锚固系统分析与选型、宝钢1580热轧旋流池施工力学分析、镇 江大港码头沉降问题、内蒙古季节冻土的冻结特征、小浪底进水塔静力分析、天 津保税区交流中心的预应力索拱等等,这些论文由于是密切结合工程的,有背景、 有做法、有观点、有分析、甚至有的还有监测结果,因此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参考价值.

5.本届会议到会代表150人,其中院士2名,高等学校领导6名,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的代表82人,占55%以上,硕士、博士研究生26人;代表中年龄最大的76岁, 最小的19岁,体现了老中青结合,老将带小将,一片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

  会议开得十分热烈而融洽,无论是大会特邀报告还是分组会议的论文宣读,都呈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的学术氛围,代表们反映这个会议学术气氛浓,有的代 表甚至说他参加过不少学术会议,象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这样浓重的学术气氛是不多的. 下届会议预定了2002年10月份在长沙湖南大学召开.湖南大学副校长周绪红教授在全体会议上向代表们发出了邀请,热诚邀请大家参加明年的第十一届学术会议.


返回目录


第五届东北三省力学学会学术会议纪要

  2001年 8月2日至3日,由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吉林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东北三省力学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馆隆重召开,来自东北三省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 长杜善义院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及黑龙江省力学学会致开幕词. 著名力学专家黄文虎院士代表省科协讲话.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哈工大副校长欧进萍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

  会议收到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并以哈工大学报增刊的形式出版了论文集.会议邀请了我省著名力学专家廖振鹏院士、辽宁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顾元宪教授、吉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陈塑寰教授作了大会报告.会议总结了东北三省力学工作者在固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流体力学及力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研讨和展望了东北三省21世纪力学学科的未来与发展方向.

返回目录

第11届华东固体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第11届华东固体力学学术讨论会于2001年10月12日~14日在合肥工业大学举行.本 届学术会议由华东固体力学联络组和安徽省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由合肥工业大学土 木建筑工程学院承办. 这次会议得到了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力学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来自华 东六省一市以及河南、广东和四川等地区的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合肥工业大学 副校长刘光复教授,华东固体力学联络组主席、浙江大学郭乙木教授,安徽省力学 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王秀喜教授和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王 建国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丁皓江教授,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副所长陈学东教授在全体会议上分别做了题为`横观各向同性压电弹性力学三维问题的通解及其应用''和``我国在用压力容器现状与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进展''的特邀报告.会议分二组按基本原理、计算方法、材料力学行为、 工程应用和教学研究五个专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上一次华东固体力学学术讨论会以来固体力学的科研、教学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进展,也显示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会议论文集已经以``固体力学及其应用''为书名由中国科技 大学出版社出版.

  会议期间召开了华东固体力学联络组工作会议.各省、市的联络组成员和代表郭乙木、王建国、王秀喜、张伟林、王雹淳、朱为玄、袁勇、季韬和黄明辉等同志参加了会议.大家对联络组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经讨论一致同 意2003年适当的时候举行第12届华东固体力学学术讨论会,并建议由江西南昌大学 承办,南昌大学的代表愉快地接受了委托.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对会议的各项工作安排周密、细致,并给予会议大 力支持和帮助.会议还得到了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 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返回目录

第五届全国分析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2001年10月31~11月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在江浙名城湖州市, 举行全国第五届分析力学学术会议.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湖州师院承办.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 博导梅凤翔教授致开幕词,他扼要回顾并评述了我国分析力学的发展概况,并郑重 强调:“分析力学,以及一般力学、整个力学都特别需要原创性的、播种性的、富 有洞察力的、里程碑式的工作.''湖州师范学院副院长胡璋剑教授到会致贺.

  本次会议共安排了14个学术报告:梅凤翔《牛顿力学没有解决受约束系统动力学》; 都兴富的《泛函突变理论及其于物理分析力学、经济分析力学中的应用》;梁立孚 的《论Chetaev条件》;张毅的《关于单
面约束动力学的某些问题》;罗绍凯的 《凤翔蓝天,群鹏趋之------纪念〈非完整系统力学基础〉出版15周年》和《转动 相对论系统分析力学研究进展》;郭永新的《分析力学的辛几何方法》;陈立群的 《分析力学与非线性动力学》;张解放的《分析力学与非线性物理》;葛伟宽的 《Chaplygin系统的Noether对称性与形式不变性》;沈惠川的《弹性力学Lagrange 的形式:用Routh方法建立弹性有限变分问题的
基本方程》;王洪吉的《八元数力 学的几何理论》;许志新的《任意阶扩张性拉氏函数描述的Lagrange程的新公式》 ;张宏彬的《单面约束Vacco系统的Noether理论》.这些报告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分 析力学的研究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与好评。

  自上次会议以来,经过分析力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分析力学的理论完善化、 方法现代化、应用专门化等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一批研究论文在相关的 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受到国际力学界的关注。

  会议自始至终充满了热烈和谐的气氛,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对分析力学的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兴致勃勃的对湖州市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进行了考察, 参观了亚洲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会议对承办单位湖州师范学院给予的支持和资助表示感谢!


返回目录


中国科协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按照中国科协章程规定,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 总结五年来的工作,修改章程,选举产生新的领导机构,部署今后五 年的工作任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1年6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的中心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投身科教兴国事业,为完成“十五”计划,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而努力奋斗。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中国科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修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选举中国科协新一届领导机构。

  出席本次大会的有947名代表和128名特邀代表,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区、各行各业科技工作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当中有为我国 科技事业无私奉献、奋斗不息,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有 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有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享有广泛声誉的科学泰斗,也有在科技、科普第一线辛勤耕耘的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学会的工作者。其中妇女代表169名,占代表总数的16.9%;少数民族代 表71名,占代表总数的7.1%;60岁以下的代表767名,占代表总数 的76.7%;企业科技人员代表为131名,占代表总数的13.1%.由于香 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大会设立了港澳台及海外科技工作者特邀代 表团。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具有中国国籍的科技工作者,第一次参加中国科协的代表大会。中国科协“六大”是新世纪我 国科技工作者的首次盛会.

  2001年6月22日,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 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容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出席开幕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重要讲话。丁关根、张万年、罗干、温家宝、 曾庆红、邹家华、彭佩云、钱正英、朱光亚等领导同志也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负责同志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党政领导同志。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受中国科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在新世纪创造科教兴国新业绩,为实现“十五''计划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的工作报告. 开幕式前,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亲切接见 了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开幕式在庄严、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会议期间,全体代表认真学习了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致认为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开始实施“十五”计划和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时期,江总书记在中国科协“六大”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世纪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实现科技进步和创新,动员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始新的伟大进军,为实现“十五”计划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都必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不但对科协工作而且对全国科技工作和其他各方面的工作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代表们在学习讨论中谈到,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站在历史的新高度,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立
意深远,深刻分析了科学技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精辟分析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全面阐述了新世纪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工作的历史责任,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今后的科技工作和科协工作指明了方向。代表们表示,江泽民总书记连续三次在中 国科协代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用“卓有成效”和“重要贡献”肯定 科协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
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工作的高度重视 和殷切期望,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学会工作者深受鼓舞,增强 了历史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对未来充满信心。

  大会经过严格的民主程序,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新的全委会由300名委员组成.6月24日,六届一次全委会议召开,周光召再次当选为全委会主席,同时选举了王选、韦钰、左铁镛、白春礼、旭日干、杨福家、张玉台、张启发、陆延昌、赵忠贤、胡启恒、钱易、徐善衍、栾恩杰、韩启德、曾庆存等 16位副主席和45位常务委员。

  大会6月25日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周光召,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朱光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温家宝同志作了重要 讲话。大会向294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100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以及360名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颁了奖,并向103个全国科普示范县授牌。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六大”开得十分成功,真正成为一个团结、民主,振奋精神的大会。大会在科技界和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有40余家新闻单位近百位新闻记者采访、报道了大会盛况。

  代表们一致表示,回去后要及时向各级党政领导汇报江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大会精神,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统一思 想,统一认识,振奋精神,把力量凝聚到贯彻“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
来,不断开拓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返回目录

简讯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01年6月2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选举产生了周光召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曾庆存等16名 为副主席,杨卫等45名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一次常委会议决定:张玉台为中国科协第六届书记处第一书记,徐善衍,宋南平,冯长根,程东红为中国科协第六届书记处书记.

3.根据中国科协章程和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的 《关于授予中国科协荣誉委员职务的原则》和建议,决定授予庄逢甘等19位同志为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职务.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1年6月21日至6月25日在北京举行.6月24日全体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白以龙,刘人怀,杜善义,杨卫,扶名福,张涵 信,郑晓静,胡海岩,谢和平等300名同志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返回目录


第十二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论文征集通知 (第一轮)

此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承办.

  中国力学学会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定于2002年10月由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承办第十二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会议将邀请院士和著名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共同探讨反应堆结构力学前沿问题,敬请诸位同仁踊跃投稿积极参加大会.

论文征集内容(专题):

1. 计算力学 2. 老化与疲劳寿命 3. 断裂力学 4. 结构动力学、极限载荷分析和抗震分析 5. 先进轻水堆和其它新型堆 6. 运行、检查和维护 7. 设备加工工艺与制造 8. 土壤结构相互作用 9. 燃料与堆芯结构 10. 金属性能、部件设计与准则、制造方法、发展和应用 11. 混凝土材料、安全壳和其它结构
12. 设计和认证 13. 概率安全评估、构筑物和部件的结构可靠性 14. 退役,放射性废物管理 15. 流固耦合与流体诱发激振 16. 信息技术的应用、智能技术、专家系统 17. 其它 应征论文要求: 1. 应征论文的格式为:题目(中文和英文)、作者(注明单位)、摘要(中文和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书写格式请参照“核动力工程”杂志,含作者简介.

2. 应征论文必须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字流畅、插图清楚、照片清晰,用激 光打印机输出,同时提交电子版.

3. 论文页数以4-5页左右为宜,中文摘要字数不超过600字.

4. 论文排版软件为Microsoft Word.

5. 请在论文右上角注明专题号.

重要期限:

提交论文摘要的最后期限:2001年12月15日(*摘要中须注明作者的 联系方式,包括地 址、邮编、电话、传真和E-mail等,并在信封上标明“CSMIRT12”)

论文最终录用通知期限:2002年3月1日

提交论文全文的最后期限:2002年5月31日

会议文集:录用论文将以《核动力工程》专集形式出版

联系地址: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能科楼104室 邮编:100084
电话:010-62789752,62784823
传真: 010-62771150
联系人:汪嘉春
E-mail:csmirt12@inet.tsinghua.edu.cn
http://www.inet.tsinghua.edu.cn/csmirt12


返回目录


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一般力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一般力学学术会议初步定于2002年11月中旬在湖南省张家界召开(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现将本届会议的论文征集

工作通知如下:

1. 会议的主题

  拟于2002年11月中旬在湖南省张家界召开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一般力学学术会议. 它将是21世纪举办的首次四年一届的全国性一般力学学术会议,对我国一般力学事业在21世 纪的发展和走向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初步拟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

(1)一般力学研究进展;
(2)一般力学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
(3)一般力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一般力学人才培养模式.

2. 征文范围

  本届会议将接收所有反映一般力学及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以及反映一般力学新理论、新发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并注重解决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学术论文.征文范围如下:

(1)分析力学 (2)运动稳定性 (3)非线性动力学 (4)多体系统动力学 (5)振动理论与控制 (6)冲击动力学 (7)一般力学理论的应用 (8) 理论力学教学法研究

3. 征文要求

  本届论文将以2002年《力学学报》增刊形式出版,来稿格式与版面要求与《力学学 报》相同.论文将由本届会议论文编审委员会审查接收后于2002年6月发出正式录用通知.征文具体要求如下: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条理清晰,文字精炼,反映近期研究成果;
(2)本届会议不接收已投送或发表在其他期刊上的论文;
(3)文责自负,不退稿件.若文章内容涉及机密,请作者妥善处理;
(4)论文每面收版面费150元;
(5)提供录入稿件的3.5寸软盘一张;提供稿件一式三份(包括图表);
(6)论文截稿日期为:2002年5月1日(以邮戳为准);
(7)来稿请注明``第七届一般力学学术会议征文''字样.

4. 论文接收名址和其他事项

(1)会议筹备处联系人:金 波
通信地址:湖南大学工程力学系 邮政编码:410082
Tel: 0731-8649244 或 Call: (0731) 126-5623230

(2)稿件接收地址:《力学学报》编辑部 齐志红 同志收 邮政编码:100080

(3)有关本届会议的信息,请登陆下面网站查询http://www.cstam.org.cn

关闭窗口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0  Address: No.15 Beisihuanxi Road, Beijing 100080, China
电话 (Tel):(86 10) 6255 9588 6255 9209 传真 (FAX): (86 10) 6255 9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