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工学院承办的“力学学科发展暨《力学名词》编撰工作研讨会”在长沙成功召开。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成利教授,以及中国力学学会部分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内外力学期刊主编、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委员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的支持。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建祥教授主持了开幕式。王建祥教授指出,力学名词是力学领域学术交流与科技传播的重要基础,统一、规范的学术术语对于推动学科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加强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一年,在力学名词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围绕新版《力学名词》的修订工作,委员会秉持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原则,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反复论证与细致审定,顺利完成了《力学名词》(第二稿)的编修任务。他特别强调,本次修订不仅注重术语的规范性与权威性,更充分考虑到当前力学领域的新发展和新需求。王建祥教授对所有参与修订工作的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并期望与会专家对后续的审订与完善工作提出宝贵建议。
在大会邀请报告环节,多位力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宁夏大学胡衡教授以“量子计算增强的数据驱动计算均匀化方法”为题,系统介绍了量子计算在复杂系统分析中的潜在优势,阐述了量子计算与传统数据驱动方法的融合思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司廷教授以“高速界面流动的激波管实验和机理研究” 为题,深入分析了高速流动中的界面不稳定性及其激波管实验结果,揭示了高速界面流动中的复杂物理机制,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随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丽珍教授(李侨老师代讲)以“生物力学与工程医学” 为题,分享了生物力学在工程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她通过典型案例,介绍了力学方法在揭示生物系统力学行为中的应用价值,展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广阔前景。上海交通大学马道林副教授以“触觉感知的理论与方法”为题,重点展示了触觉感知的建模、信号处理及人机交互中的应用技术。
在小组汇报环节,王建祥教授、王记增教授、任玉新教授、陈立群教授、杨迪雄教授和鲁晓兵教授,分别代表“总论”“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计算与实验力学 ““交叉力学”六个小组,围绕新版《力学名词》(第二稿)的审定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各组重点汇报了专家们针对名词体系结构、术语规范性、专业适用性及与相关学科的衔接等方面的修改。
在后续的集中讨论环节,郭万林教授指出,《力学名词》的编写工作应注重溯源与历史传承,充分考证和标注各类名词的来源,确保术语使用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他强调,名词的整理与发布也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信息化需求,推动《力学名词》电子化,形成便于检索与更新的数字化资源。成利教授则表示,《力学名词》的编撰应体现中国特色,既要传承我国在力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传统,又要注重与各专业领域的深度融合,真正服务于科技发展和学科交叉的实际需要。王建祥教授、黄克服教授、陈立群教授、陈常青教授、任玉新教授、王记增教授、周济福研究员、魏宇杰研究员、袁学锋教授、卢文波教授、励争教授等与会专家学者在集中讨论中进一步补充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专家围绕名词释义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名词场景的补充、名词出处的定义标准、人工智能技术在名词管理和释义中的作用、以及设立工作组和顾问委员会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最后,王建祥教授代表第六届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向与会专家及所有在新版《力学名词》编撰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专家学者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本届工作委员会将抓紧落实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尽快完成修改,将修改稿移交给新一届工作委员会,进一步推进力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开展。
联系我们
电话:86 10 6255 9588 传真:86 10 6255 9588
邮箱:office@cstam.org.cn 邮编:100190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