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年04月05日
冯西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清华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主任、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2010~2014)、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2011)、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 2011)、教育部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6~2010),在生物力学、软物质力学、损伤与断裂力学、稳定性理论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已发表专著3部,SCI论文240余篇。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999)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13)、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一等,2004)、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2007、2015、2017)、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清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06)等奖励。作为一名教师,冯西桥始终将“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精心教授《材料力学》等十余门课程,其中《弹性力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一位导师,冯西桥言传身教、行为世范,对学生给以耐心细致的科研指导和恰如其分的人生指引,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一名党员,冯西桥总是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于任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统筹兼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冯西桥自1985年进入清华大学,至今三十多年,他一直在固体力学和生物力学的领域不断探寻,不断耕耘,不断前行。他始终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多次获得清华大学“良师益友”最高奖、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青年教师奖等教学奖励。“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虽然冯西桥已经是业界的著名学者,但是他依然好学敏求,时刻跟踪科研最新进展,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每当外出开会,他总是抓住各种机会和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切磋交流,在学科交叉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火花。冯西桥教授先后讲授十余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至今仍坚持为本科生教授专业核心课程《弹性力学》、《固体力学基础》等。这是力学学科本科阶段最难的核心课程。冯老师尽管讲授这些课程已经十年有余,但是他依然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课程,更新内容,力争使课程内容达到国际前沿的水平,为学生长远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冯西桥治学严谨、勤奋,学生们晚上12 点以后给他发邮件,都会立即收到他的回复。尽管对学生没有硬性的要求,但是他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师生之间也形成一种默契,那就是在科研上要保证十分的投入,来不得任何马虎。这一传统在他的实验室不断延续,学生的一篇论文,他经常修改十遍以上。偶尔学生也会“抱怨”他对论文的细节都抠得特别紧,但是他们都受益于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冯老师实验室的学生都有着严谨踏实的学风。
在学生看来,冯西桥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他的一位研究生曾分享这样一个故事:2016 年1 月,他和冯西桥老师一起去上海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下午两点就是实验室课题组小组讨论班。从上海的会场到清华的讨论班,即使马不停蹄也要 六七个小时。当他以为老师会放弃参加这次讨论班时,冯老师却在结束上海会议的第二天凌晨5点准时出门,赶上了从上海回北京的早班飞机。在一路颠簸后,冯老师没有顾上路途疲惫,准时来到讨论班,指导学生们的科研。这位研究生说:“这一刻,我深切体会到冯老师对科研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和关怀。每次我自己实验做不出来,有点灰心丧气的时候,就会想到冯老师的专注和鼓励。老师对我们的这种殷切期盼和用心培养, 一次次地感动和激励着我在科研的路上不断前进。”
科研上冯西桥对学生进行悉心指导,科研之余他则更像学生们的朋友。他每年总会组织研究小组集体出游,与学生一起拥抱美景、感受自然。他坚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鼓励学生在做好的科研的同时,也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他和学生在游览中放松身心、陶冶性情,同时他们在一个宽松平和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平等地交流内心的想法和观点。作为导师,冯西桥还努力为学生更长远的发展提供建议。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专长,因此对学生循循善诱,努力让学生“举一隅以三隅反”。他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做出选择,不管选择了什么,都尽心尽力,不要留下遗憾。他对每个学生都很满意,而他的每一位学生也都在愉悦的氛围中迅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