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第二届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论坛在杭州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7日

2023年5月12-14日,由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和软物质力学工作组主办,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和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二届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论坛”在杭州成功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杨卫院士、北京大学魏悦广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力学处处长张攀峰教授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参加论坛的还有70余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

upfile

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主任冯雪教授主持。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致欢迎辞,向各位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冯西桥教授首先指出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是新时代力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中有很多尚未解决的基础力学问题,已经产生并孕育着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在信息、工业、医疗等国家关键技术领域展现出了巨大应用潜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力学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支持下,我国已经有大量科研人员从事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相关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冯西桥教授指出中国力学学会十分重视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发展,通过举办此次论坛,研讨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基础理论及重大工程应用、多学科交叉问题及其未来发展等议题,对推动该方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固体力学具有丰富的研究对象和丰富的研究方法,在每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些新的引领性问题,他希望软物质和柔性结构力学在新时期能够注重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以解决重大工程问题。基金委将加大对目标导向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加强项目管理工作,以促进国内科研工作达到更高的水平。

      论坛主席冯雪教授代表论坛组委会致欢迎辞,首先特别指出本次论坛采用了新形式,比如小规模地深入讨论,报告上更多考虑年轻人和新的学术方向,采用研讨与专项论证相结合的方式。冯雪教授指出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这一方向自形成以来,不断推动着力学学科的交叉,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包括理论、实验和应用等方面。自2021年3月第一届讨论会以来,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方向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例如,浙江大学李铁风教授原创成果“自供电软机器人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入选科技部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2年初,清华大学成立了柔性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构成我国在柔性电子技术领域的国家科技力量。

论坛安排两场院士报告。

杨卫院士作了题为《智柔体力学——材料与构筑》的报告,提出智柔体的发展脉络与构想,即从智能软介质、智柔结构、智能软机器到发展类生命软机器的终极目标。他详细阐述了智柔体研究的定义、典型特征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智柔体理论体系,智柔异质结构与界面,智柔体与环境交互等方面。随后杨卫院士基于智柔体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提出了四大预期代表性平台:构筑空间可重构薄膜天线(盘龙)、视觉增强智柔角膜接触镜(鹰眼)、智柔多维感知衣(蛛衣)和横跨全深海的软体机器鱼群(狮鱼)。最后报告从智柔体材料和构筑方法两方面详细介绍了近期学术成果。

魏悦广院士的报告题目为《软材料的跨尺度力学行为》,针对软材料的力学性能测量中遇到的挑战性问题,提出了通过构造超硬薄膜和软材料的膜基结构来研究发展跨越宏微观尺度的力学性能测量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宏微观尺度下考虑表界面效应、应变梯度效应、同时考虑应变梯度和表界面效应、以及考虑软基体粘弹性效应情况下膜基结构的理论模型和解析解。基于此,刻画了跨尺度软材料的强化-软化的问题和裂纹撕裂过程中的跨尺度强化-软化行为,为软物质与柔性结构的设计,应用和可靠性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后,清华大学冯雪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陈少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卢同庆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立武教授、复旦大学徐凡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宇航教授、浙江大学贾铮研究员和清华大学王禾翎副研究员教授等8位特邀专家依次作了题为《柔性集成器件:基于力学原理的设计、制造与应用》《一类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在表界面工程中的应用》《韧性水凝胶的力学理论与实验方法》《智能软材料及其展开结构的力学行为研究》《软薄膜失稳力学:从果实形貌到智能抓手》《柔性共形器件力热设计及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水凝胶的断裂与生长力学》《形状可编程柔性表面》的学术报告。

在集中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和学者们围绕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的新学科生长点,如何利用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解决生命健康、工业物联网、重大工程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力学与信息、材料、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等展开了广泛讨论。

专家们积极分享各自的见解与思考,并进行了充分的探讨。魏悦广院士指出针对软物质的基本概念应提出具有力学特色的新定义,而对于未来软物质的研究应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引,并在解决各类大问题的过程中凝练总结出软物质力学的系统性研究方法。

孟庆国主任发言中回顾了国内软物质的研究历程,指出软物质力学的研究差异大,强调后续研究要重视研究的系统性,学科之间的交叉拓展,在国家重大装备工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发挥力学在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中的主导作用等。

杨卫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软物质的特点是“小扰动大变化”,包括大的变形和复杂构型,可以实现传统材料和结构无法实现的作动。同时软物质和柔性结构还涉及生长、自我修复、智能化和驯化等过程,这需要加强与流体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最后杨卫院士表示软物质的力学模型与人工智能研究中提出的数值化、数字化和数智化十分相似,未来通用人工智能可借助于软物质模型的定义开展研究。

本次论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所有议程,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厘清了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的新生长点,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凝练和提出了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为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upfile

参会代表合影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