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理事会

首页 > 关于学会 > 理事会

屈维

发布日期:2010-01-01

(1916— )

屈维德,机械学教育家和机械振动专家。长期从事机械学的教学与研究,并致力于机械振动和噪声的研究及防治工作。他设计的旋转件用的冲击式消振器,在应用中效果明显。

  屈维德,1916年11月24日出生于广州一个商人家庭。其祖父、父亲是广东省顺德县人,1919年相继去世。他由母亲靠房租收入抚养成人,自幼勤奋好学。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在南海中学高中毕业,并考入中山大学。1938年冬,日军进犯广东,屈维德随中山大学内迁到云南澄江县,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学习。1939年在澄江中山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实习工厂当助理。1940年暑假,中山大学迁回广东坪石,他没有随校回粤,而留在云南,到第二十一兵工厂安宁分厂工作。该厂原向德国订购了制造迫击炮和炮弹的成套设备,其中部分备经由越南、缅甸运到了昆明,因而在云南省安宁县设立了此分厂。他刚到安宁分厂工作时,工厂正在建设之中,于是他参加筹建工具车间。车间建成后,他当了车间主管技术员(即车间主任)。
  随着时局的发展,日德同盟宣布后,德国扣留了中国订购的关键设备,拒不发运。安宁分厂订购的自动车床用的左旋刀具也被扣留。当时,对外交通线也被日军封锁了,一些急需的工具无法购到,条件十分困难。为了支援抗日前线,屈维德经常到昆明中央机器厂去参观学习,回来后与工具车间的工人们一起,以很快的速度把部分制炮设备改装成为制造工具的设备,及时制造出自动机床所需的各种紧缺刀具。例如,小直径(φ1.5mm)左旋麻花钻,当时昆明地区、重庆地区各厂都不能制造。他便自己动手研制,除研究了沟槽截面的曲线外,还发现加工钻沟的铣刀直径会影响小直径麻花钻的沟槽截面,因此又设计了配用的小直径铣刀;又如内圆磨削的小砂轮十分紧缺,他就和工人们一起,在云南易门县火石沟找到磨料代用品,自制成小砂轮。
  当时,第二十一兵工厂的主要产品是迫击炮弹,试射时每百发中总有五六发达不到规定射程,主要原因是炮弹射出后,在飞行过程中尾翼脱落了。屈维德认真分析后,认为尾翼脱落的根本原因是振动、冲击和材料热处理不当。从此他搜集有关振动、冲击的资料,带着问题研究,奠定了日后研究机械振动的基础。还有一件事情也与振动有关,当时保卫昆明的高射炮是苏联制造的,在多次发射后,高射炮的有些控制元件常被震裂,对此他提出了加固办法,在把制成的新配件换上以后,就未再发生震裂现象。从此以后,屈维德不断加深自己的数学、力学知识,结合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致力于机械振动的研究,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立足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风格和特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屈维德离开兵工厂,到云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他先后在机械系讲授画法几何、机械原理、工具学和工具机等课程,并在矿冶系讲授材料力学及实验。当时的云南大学校长是以提拔后起之秀著称的熊庆来先生。熊校长注意到屈维德教学严谨、认真负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有丰富的工具制造经验,1949年,把他破格提升为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屈维德继续在云南大学任教。1954年院系调整时,他调到昆明工学院,在机械系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担任机械系主任。1958年,屈维德赴苏联考察,接着晋升为教授。他先后担任过昆明工学院副教务长、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屈维德所执教的昆明工学院机械系,从教师到学生,在他带动下,都逐步地养成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好作风。他所领导的机械振动科研小组,从1958年起,就与昆明地区的机械工厂合作,针对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在1958年云南省和全国召开的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荣获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根据他们的科研成果,195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机械加工中的振动问题》一书。
  1956年,屈维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昆明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入党的知名人士之一。他还积极参加人民政权和科研学术团体的工作,曾任云南第五、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第三届名誉理事;云南省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昆明分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声学学会昆明分会理事长等职。

首倡冲击式消振器的研究

1954年,屈维德到昆明工学院机械系任教后,就组织青年教师和毕业班学生成立了机械振动科研小组,与昆明地区有关的机械厂密切合作。当时工厂生产中存在一些有关振动的问题,如铰孔不光,以及细长件的高速切削、镗杆的振动问题等,这些都属于金属切削过程中的自激振动问题。自激振动的理论很复杂,到目前还没有彻底解决。他所领导的小组一方面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另一方面也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最后,他写成《冲击消振原理》一文,首次提出冲击消振问题计算的理论基础。文中设计的旋转件用的环状冲击式消振器,具有径向间隙和切向间隙,可同时消除横向振动和扭转振动,由此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最近,此冲击式消振器还在云南机床厂主轴设计中被采用。
  1958年,屈维德到苏联考察时,去莫斯科机床工具学院拜访了H.C.阿切尔康(Aчеркан)教授,并与其讨论了屈维德的《冲击消振原理》论文。阿切尔康教授指出该论文有两个特点:(1)环状冲击式消振器前人未提出过;(2)冲击块的形状对恢复系数的影响的概念是新颖的。他建议突出这两个特点写成短文。屈维德改写后的论文刊登在苏联《机床与工具》杂志上。在哈尔科夫,他又到多科性工学院拜访了И.M巴巴科夫(Бабаков)教授和ЛИ.史坚伏里夫(Щтейнвольф)副教授。在讨论了屈维德所写的论文后,史坚伏里夫执笔写了评述,认为此论文对工程实际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冲击消振原理以及冲击式消振器的研究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时至今日,旋转件用的环状冲击式消振器仍为许多设计者所采用。

精心培养机械学专门人才

  从1946年开始,屈维德在机械学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40多个春秋。他自己平时十分珍惜时间,分秒必争地勤奋工作和学习。他习惯于早睡早起,晚上睡觉一般不超过10点,早上34点就起床,不但自学了几门外语,而且认真地阅读了许多中外书籍,读后还写了注解和标记。对于书中阐述的各种公式或理论,他都记得很清楚,并能很快地告诉你它们的来源出处。
  在教学上,他不仅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教给学生理论结合实际、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他在授课期间,从不迟到早退,更不缺课,课前总是认真备课,课堂讲解条理清晰,在黑板上写字作图也极为工整,给学生作出了榜样。他严于律己,又严格要求学生,经常向学生强调:作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第一位的,马马虎虎是要出大问题的。在为研究生选题时,他既强调课题的先进性,又强调课题的实用性,因此保证了硕士论文的质量,同时也培养了硕士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屈维德勤奋工作和学习的精神,以及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40多年的教学期间,屈维德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机械学专门人才。他先后指导培养了10余名机械学硕士研究生,形成了昆明工学院机械振动科研梯队。现在,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许多人在自己的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有些并已成为学术带头人。

在机械学科研领域中勤奋耕耘

  1960年,屈维德在教学中发现,50年代几本流行的俄文机床教材中,关于机床主轴挠度的计算公式不尽相同。他运用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后,辨别出正确的与不正确的公式,同时还提出了把多级主轴的刚度计算简化为两级主轴的刚度计算方法。
  屈维德还针对金属切削加工中的颤振问题,重点研究非线性振动理论。非线性振动理论的数学解困难较大,涉及大量的数学运算,而当时只有手摇计算器。国际上苏联学者研究较多的是摄动法等近似理论和A.M.李雅普诺夫(Ляпунов)的稳定理论。摄动法不适用于强非线性振动系统,而稳定理论不能定量计算振动量的大小。因此,屈维德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主要研究了在相平面上用积分曲线定量求解各种非线性振动系统,特别是强非线性振动系统。为此,1965年曾批准他带两名研究生专攻机械振动问题,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两名研究生实际并没作什么课题就结业了。
  文化大革命后,他与机械系几位教师一起,深入工矿企业,解决那里的振动和噪声难题。例如,参加云南以礼河电站攻关项目,解决水轮机叶片振落问题;去云南一平浪盐矿,解决大型离心机机座的振动问题;又曾多次参加国防单位关于隔振及减振问题的讨论等。为此,以屈维德为首的昆明工学院机械系振动研究室于1977年及1979年分别荣获国家冶金部科技先进集体奖及云南省科技先进集体奖。
  屈维德兼任多种社会工作,虽然会议很多,他还坚持抽空挤时间搞科研。他在这段时间内的主要成果有:
  应用视图分析投影变换,对空间机构的运动进行研究,推导出精确的公式,计算了构件的形状、倾角、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组织本院及外单位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主编了《机械工程手册·机械振动》篇和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机械振动的条目;
  继续进行强非线性振动系统的相轨迹及波形图方面的研究;
  在风机噪声控制方面,他进行了进排气口的迷宫式消声器的研究。在对多种吸声材料进行试验比较后,发现丝绵的吸声性能较好,其主要原因是丝绵具有非圆的截面形状。因而设想若能在工艺上采取措施,使玻璃纤维等廉价材料也能具有非圆的截面形状,吸声效果一定会大大增加;
  1980年他写的《多膜同时与依次受迫振动》和《机床再生噪声及其控制的基本途径》两篇论文获昆明市科协19801983年度三等优秀学术论文奖。
  还有些课题,他有设想或只开了个头,以后就由其他教师或研究生去完成。对此他一再坚持不署他的名字,如署名也只放在主要完成人的后面,表现了他虚怀若谷、不争名争利、甘为他人当垫脚石的学术道德风尚。因此,他作为机械学学术带头人能够团结一班人,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学术梯队,在各种层次上完成了许多课题,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
  (作者:张益群 袁立夏)

简历

1916年11月24日 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351939年 中山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学习。
  19391940年 任中山大学实习工厂助理。
  19401946年 任第二十一兵工厂安宁分厂工具车间主管技术员。
  19461954年 任云南大学机械系助教,1947年任讲师,1949年任副教授。
  1954年 任昆明工学院机械系副教授,1958年任教授,历任该校教务长、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71990年 历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第三届名誉理事。

主要论著

1 屈维德.冲击消振原理.机械加工中的振动问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2 屈维德.Bибргасителъ ударного действия.Cтанки и Интруент.Maщгиз,1959(2).
  3 屈维德.关于机床主轴挠度计算公式问题.机械工程学报,1960(1).
  4 屈维德.视图分析计算.机床,1984(2).
  5 屈维德.Algebraic equations of limit cycles.Proceedings of CJVJC,1984.
  6 屈维德.视图分析计算在机床结构设计方面的应用.机床,1985(3).
  7 屈维德.万向联轴器的动力学特性.机械强度,1985(3).
  8 屈维德.视图分析计算在空间连杆机构分析与综合方面的应用.昆明工学院学报,1986(4).
  9 屈维德.迷宫型吸声箱.环境保护,1987(3).
  10 屈维德.对称于相平面原点的极限环的代数方程.昆明工学院学报,1991(2).

 

 

(转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