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学学会会讯                  第3期        (总第222期)

目  录

学术报告

1.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从流体力学研究及其与工程、技术
关系谈起       周恒, 张涵信 (1)

学会活动

2. 《力学学报》第六届编委会工作总结                吴承康 (3)

3. 2000年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纪要 (7)

4. 实用计算流体力学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  (8)

5. 第五届细观力学及其应用研讨会会议纪要 (10)

6. 第八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总结 (10)

7. 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13)

8. 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学术研讨会纪要  (14)

9. 湍流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应用会议纪要  (15)

地方学会

10. 山东省力学学会第四届一次理事扩大会议纪要   (16)

会议消息

11. 福建省力学学会2000年学术会征文通知  (17)

12. 第四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会(WCSMO-4)征文通知   (18)

13. 全国青年力学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23)

14. 第六届全国细观力学及其应用研讨会征文通知   (24)


返回目录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从流体力学研究及其与工程、技术的关系谈起

周 恒,                                       张涵信

(天津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力学的发展

20世纪力学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研究对象已不再限于理想模

型,而更多地以自然界和工程技术中必然遇到的复杂介质或系统为现

象,建立更多的力学模型,从而形成了更多的力学分支,使力学成为

众多工程和技术科学的重要基础。在20世纪由于力学的参与而得以形

成的工程或技术科学有航空航天技术的科学、船舶工程的科学、土木

及水利工程的科学、机械工程的科学、运输工程的科学、能源技术的

科学、气象科学、海洋科学、兵器工程的科学、等等。它们无疑对人

类文明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航空航天技术和力学的关系最为密

切而具有代表性。如在20世纪,流体力学先后为航空技术的四次飞跃

提供了科学基础。第一次解决了能不能飞的问题,第二次解决了飞行

能不能超音速的问题,第三次解决了飞弹重返大气层或飞机高超音速

飞行的热保护问题,第四次解决了高速飞行时气体电离导致的通信中

断问题,同时也为隐身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20世纪后半叶,战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代。第一代是附体流型飞机,

第二代是带定常脱体涡的飞机,第三代是带非定常脱体涡的高机动性

及高敏捷性飞机,第四代是能超音速巡航及隐身的飞机。航天技术也

已从火箭发展到航天飞机。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伴随着有流体力学

的新进展。


流体力学还为非线性科学提供了范例,如孤立波,混沌等。


由此可见,力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经典部分是物理的重要组成

的部分,而它更是众多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它在20世纪形成的许多

新分支,已不能被包含在物理中。


学科发展的思考


虽然力学在20世纪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但面对20世纪,仍有很多重

要的基础问题亟待解决。这既是科学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工程技术

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工程、技术和自然界中具体的流动问题千差万别,它们的力学问

题至今仍有很多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例如海面上水和大气的作用,大

浪对船舶的作用,飞机大攻角机动时的流场,等等,不胜枚举。如果

我们不能在以下几个基础问题的研究上取得进展,则我们甚至没有研

究并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可能。


流体力学中的湍流及转捩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古老的问题,一直

是流体力学中心问题之一,也被认为是经典物理中留下的最大难题。

这曾经吸引了不少最著名的力学和物理学家参与研究,但至今仍是流

体力学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20世纪由于计算机和

计算方法的发展,曾经有人认为力学问题几乎都可以用计算的方法解

决。但实际上由于湍流问题没有解决,使得很多问题无法精确计算。

计算力学是20世纪力学发展,甚至可以说是科学发展中的最重要的进

展之一。


它使很多科学和技术问题得以定量计算。但是它还远不能说已经

完善。计算力学是必须要大力发展的方向。必须说明的是,计算力学

和计算数学是既有联系,而又不同的两个学科。力学问题的计算,必

须考虑力学问题的物理本质,否则不可能找到适当的方法。


实验是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必需的。它是发现新现象和验证理

论所不可少的,也是在计算精度不保证时必须依靠的手段。20世纪流

体力学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现有的技术和方法

仍然显得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


21世纪,航空航天技术仍是为国防和国民经济而必须加快发展的

领域。无论是航空还是航天,都在酝酿技术上的新突破。中国作为一个

推行独立自主政策的大国,不可能不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其它工程技

术领域也都将不断有新的发展。


不可否认,我国在航天航空以及很多工程技术领域中和先进国家

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固然与我国整体的技术发展水平有关,但很

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的基础研究没有能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

备,力学就是其中之一。而且由于力学是一个历史较长的学科,已经

渗透到很多工程和技术的科学中,它如存在未解决的问题,自然将影

响到那些学科的发展。


反之,力学在基础研究上的任何重要进展,都将推动很多学科的发

展。必须看到,解决一个老学科的基础问题更多地具有攻坚的性质,

它与新学科的基础研究更多地具有发现新规律的性质是不同的。但由

于老学科影响面广,即使不是突破性的进展,只要有进展,就可能产

生巨大的影响。


仅以流体力学的进展对能源工业的影响为例。现全世界电网装机

容量约为40亿千瓦,每年发电约28万亿度。总值约一万亿美元,几乎

全都通过叶轮机(气轮机、水轮机)来发电。20世纪后50年,由于流体

力学中的湍流理论(尽管进展是缓谩的)、计算流体力学及测试技术

的发展,使得叶轮机的设计得以改进,其效率提高约三分之一。这相当

于使得电费每年节省约5000亿美元。


反之,由于我们流体力学基础研究的不足,使得我们还不掌握复

杂流场细节的量测和计算能力;不掌握控制和利用分离、旋涡的规律

性知识;不掌握湍流和转捩的一些重要的规律;不掌握和增升减阻有

关的规律性知识;而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它技术科学的发

展。例如在航空航天技术上就因此缺乏原始的创新能力,遇到技术难

题也不易顺利解决。船舶技术也是如此。有时尽管我们拿到了某项先

进产品的样机甚至技术资料,也无法将其很好地消化吸收,更不要说

提出完全创新的技术发展思想。


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起来说,当前应当尽快研究解决或至少是争取取得重要进展的

流体力学关键性基础问题有:湍流及转捩问题;一些跨学科的流体力

学问题中的可靠而又足够精确的计算模型;流场的精细计算方法;

流场的精细测量技术。如果在这几方面能取得显著进展,就有可能

推动一系列关系到国防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工程、技术科学的发展

并取得安全突破性的成果。如航空航天技术、能源技术、航舶及海

洋工程、高速铁路运输系统、汽车工程、环保工程等等。


而且,通过力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很多工程和技术科学的进

展,还可能对非线性科学或复杂系统的科学提供有用的范例,就如孤

立波和混沌一样。其实,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的科学虽然已引起广

泛关注,但都还处在很初步的阶段,离建立系统的理论还差得很远。

促进它们发展的最好方法是从各学科中发现更多的典型范例并加以研

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中归纳出更多的共同规律,形成真正的科学

体系。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力学研究的是宏观现象,更便于直观观察,

更有助于形成概念,因此一定会有重要的贡献。

                                       (摘自科学时报2000.07.20)


返回目录

《力学学报》第六届编委会工作总结

(1994.10~1999.12)

吴承康

《力学学报》第六届编委会工作总结(1994$\sim$1999)已经满届超期,完成了任务。


《力学学报》第六届编委会遵照办刊宗旨:``刊登力学各分支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

传播科技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本届

任期目标:``(1)提高刊物质量和知名度,进入SCI,成为世界一流刊物;(2)提高编辑

质量,缩短出版周期,做到三个月论文有答复,一年见刊”。


经过五年多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并使刊物又有新的进展。最主要

的标志是《力学学报》1999年荣获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技部联合评选的首届国家期

刊奖,《力学学报》英文版1999年进入SCI。


I.基本情况:


评价科技期刊的标准,目前公认的有如下几方面,即:影响因子、被国际六

大检索系统收录、被引频次排序、报导优秀成果的比例、刊物获奖情况等等。为

此,就以这几项来看力学学报的状况。


1.1  影响因子:这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说来,期刊影响因

子越大,它的影响力和学术作用也越大。


·SCI JCR 1997年登记的力学学报影响因子为0.453


·我国现有两个统计中心: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统计结果。(中

国科技信息所是近两年国家指定机构)


表1  中文版、英文版

  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即年指标 地区分布数 指标综合加权评分
1997年 295 25 0.353 0.132 0.056 0.026 17.6 10.4 未统计
1998年 335 42 0.378 0.219 0.122 0.086 16 12 74.00


· 另一是在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给

出的 1992~1996年力学学报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2  中文版

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1996 44 0.2340
1995 36 0.1925
1994 22 0.1152
1993 34 0.2656
1992 30 0.2174


虽然来自三个信息中心统计,但总的趋势可以看到,1992年-1998年期间,力学学报的影响因子

都在0.2左右,并有增长的趋势。特别是由1995年的0.1925→1998年的0.378, 约提高了95.9%。

当然与其他刊物比较我们还有差距,如:

  1997年 1998年
力学进展: 0.87 0.648
中国科学(B): 0.746 0.485
科学通报: 0.443 0.399


1.2  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国际公认的六大检索系统是:SCI/SciSearch(《科学引文索引》); EI(《工

程索引》); CA(《化学文摘》); SA(《科学文摘 A.物理文摘》); PЖ

(苏联《文摘杂志》); 日本科技文献速报。


表3  中文版被收录情况

  SCI SciSearch EI CA SA 日本科技文献速报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注:1999年,1998年,1997年来自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6年,1995年来自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该文献情报中心同时报导还有Appl. Mech. Rev; MRA(德国).也收录了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已进入SCI,中文版这方面差距还很大,能否进 入SCI

看来还要经过很大努力.


1.3  国内检索刊物收录情况


国内被引录的有《中国科技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科学技术文献速报》、

《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物理文摘》、《 中国科学引文索

引》、《中国机械工程文摘》等刊物。


1.4  总被引频次


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载的全部论文在当年(统计年)被其它科技期刊及

本刊引用的总次数.这个指标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用以说明该期刊被

科研工作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根据1998年, 1999年统计结果

  1998 1999
中文版: 295篇 335篇
英文版: 25篇 42篇

被引频次排序的情况:


1999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发布的《1998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

期刊500名排行表》中,力学学报排在第89名。


《1994~1998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百名表》中《力学学报》五年

均入围并排在第68名。

 

表4  百名表(摘录)

序号 刊物名称 引文频次
    总计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68 力学学报 1039 240 242 266 146 145
1 科学通报 7833 1928 1845 1744 1169 1149
7 物理学报 2906 568 657 695 513 473
100 半导体学报 909 190 177 216 163 163


1.5  刊物获奖情况:


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技优秀期刊一等奖,英文版获三等奖。


1997年获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自然科技

期刊二等奖。


1998年获国家科委信息中心颁发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物理、力学类期

刊第3名。


1999年被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技部联合评为首届国家期刊奖。


从以上多种指标来看,《力学学报》可以说目前在国内、外已是有一定影响

的刊物了。

 

II.  几年来的工作回顾:

2.1  严把审稿质量关


刊物的生命力、影响力关键还是取决于稿件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几年来我

们抓住审稿环节,依靠常务编委会全体同志严把质量关,确保了《力学学报》保持

在一个高水平上.


·录选稿件的三条标准:《力学学报》是力学界的综合学术刊物,因此刊登力

学各分支学科,凡在理论上有创造性或方法上有独到之处或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

有重大贡献的理论、实验和应用方面的论文。


·稿件:采取二审通过、主编(含副主编)审定的原则。


·严格的工作制度保证:每月一次的审稿会。


经过五年来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力学学报》确实刊载了一批好文章,对学

科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年来的来稿2020篇,刊用稿件517篇,属基金资助文章363篇,采稿率

25.6%,基金资助稿占的比例为70.2%。


另外,在对1995, 1997, 1998三年的刊用文章共计322篇,进行了调研,有

24篇获部级以上的奖励。其中有三篇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从几年的工作结果看,我们所确定的稿件录用标准是正确的。


2.2  修改英文摘要,英文文稿


为了使得刊物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就要注意形象、严谨、翔实,而不

是马虎,粗制滥造,所以主编、副主编在最后审批文稿时要负责修改所刊登文章的

英文摘要,以期作到用词准确、通顺、达意、无语法错误。


2.3 本届完成的工作


·准期出版《力学学报》中文版6期/年,英文版4期/年,五年总计出

版了52期(含一期增刊)。


·1995年出了一期增刊,为加快出版周期起到一定作用。


·1996年完成理事会所交办的第19届IUTAM大会的审稿任务。


·1999年第四期、第六期为纪念前任主编郭永怀,林同骥而组织的一批

优秀论文。


·目前《力学学报》中文版已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公司全文上网。


由此可见,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本届的任务,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有下面三

方面的保证。


III.成绩取得的原因:

3.1  辛勤、负责的常务编委


五年多来,全体常务编委都尽职尽责,不负力学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不负广大

力学界的期望,以自己的辛勤汗水,浇灌这一块园地。


常务编委按学科每人参加一个小组进行工作。常务编委每年每人平均要审

50~70篇稿件,由于学科所别,稿件不是平均的,因此,有的常务编委负担很重,

一次审稿会就要审多达十几篇文稿,所以工作量是很繁重的,然而都能做到一丝不

苟,严肃认真的审阅并负责介绍,科学、公正的评价每一篇稿件以决定文章的取

舍。有的文稿常务编委们不惜花几个月的时间与作者往复八、九次,向作者陈述

文章的症结,这种高度责任感是令人敬佩和值得发扬的。这些说明我们的常务编

委会切实做到了是《力学学报》的工作班子,起到了对稿件学术把关的核心作用。


3.2 努力工作的编辑部


编辑部的同志(其中2位编审、2位副编审、3位编辑、1位排录人员、负责中、英文版)

工作是努力、有成效的,他们的不断进取精神,踏实求实的工作作风,也是使刊物取得

好的成绩所不可缺少的.《力学学报》是最早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刊物之一。

1993年又率先实现微机排版.同时,1995年又在经济改革大潮中经受了考验,成立了期

刊社,在未增加人力、物力条件下,完成了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发行一体化,

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质量得到提高.1999年进一步实现了现代化管理, 所有稿件可

上网查询。他们的工作是应该肯定的。


3.3 主办单位的支持

力学所领导非常重视,在经费上给予了很大支持,编辑部人员的部分工

资、刊物的邮资、以及免费提供房屋、电和编委会每次开会的会议室等。

 

IV. 工作中的不足和希望:


1.应发挥全体编委作用,让更多的同志关心《力学学报》,同时,扩大审稿队伍。


2.加强约稿工作:改变目前单一的自由投稿来源,应更加有意识地争取一些好

的稿件在我刊发表,也希望广大编委将自己优秀成果投给《力学学报》,扩大影响

力,争取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影响因子不断提高。


3.提高刊物的国内、外影响力.提倡作者们在发表文章中引用国内同行的文章。


4.英文版与外商签订了1997~2001年合同,但不能给国外编委送刊,影响了

与国外编委的交流,有待改进和做好发行。


5.向国家、社会争取出版基金资助: 过去是争取到一些,而现今只是英文版

获得资助,中文版未得到。如果没有资金,办刊是很困难的。改善印刷质量、稳

定编辑队伍都将遇到困难。


返回目录


2000年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纪要

2000年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及中学生力学夏令营于2000年7月16日至24日在上

海举行,台湾组成了由台湾力学学会秘书长、台湾中央大学王仲宇教授为团长,成

功大学陈铁城教授为副团长的35人访问团赴大陆参加此次活动(其中学生24人参加

力学夏令营活动),随团的教师还有台北市建国高中戴敏章教师,台湾师大附中

范国业教师,台湾新竹高中谢乃岳教师,台南第一高中张再立教师,高雄高中姚昭

铭教师等。参加会议的大陆方面有: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

校长沈为平教授,中国力学学会 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力学系方如华教授,中国力

学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力学系韦林副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委员会

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森工学院鹿振友教授,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王韦垂高级顾问,

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委员会秘书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吴文龙教授,杭州广播

电视大学吴浩然教授,上海同济大学力学系王荣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系朱本

华副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刘肃先生,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系陈云芳女士,上海市光启

职业学校颜惠君校长,上海卢湾区教育学院张主方高级教师等(其中大陆学生21人参

加力学夏令营活动)。


2000年7月16日海峡两岸的力学科普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2000年海峡两岸

力学科普交流会的开幕式。该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韦林副

教授主持,中国力学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沈为平教授致开幕词,中国力学会副理事

长方如华教授作五年来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活动回顾发言,台湾力学学会秘书长

王仲宇团长也作了发言,双方都对几年来海峡两岸力学界的这种交流形式给予了高

度评价。另外,上海台办有关领导也到会发言作祝贺词。随后,两岸力学科普工作

者进行多次科普经验交流和座谈,台湾方面交流了台湾科普教育的体系,中学教育

的最新情况以及介绍台湾学生课外论文评比与课外力学展览品的比赛状况,交流

期间力学季刊的主编王荣昌教授也向台湾代表团赠送了力学季刊并作介绍,引起了

台湾代表团的很大兴趣。大陆代表们的发言介绍了各省市开展各种力学竞赛及力学

小论文比赛的情况以及力学学会组织教授演讲团到中学讲授科普知识讲座与组织

中学生科普夏令营活动情况,并向台湾代表团赠送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在交流活动中两岸力学科普工作者认为:双方互相的交流除了一年一次的互访外,

还应该在互相的网站作频繁的交流,不定期地沟通科普信息,特别是力学竞赛考卷

与趣味力学创意作品 的交流。希望对已举办五届的力学科普夏令营工作进行总结,

以便在以后举办的夏令营工作起指导作用,并能再创新意,对参营 的中学生力学

知识的增进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会议期间对本次中学生夏令营的力学竞赛命题与评分以及设奖也作了有关讨论与决

定。


在交流会期间,两岸代表商定在2001年7月下旬将在台湾举行第六届海峡两岸力学科普

交流会及中学生夏令营活动,该活动由台湾力学学会与台湾大学工学院举办,王仲

宇教授与谢乃岳教师作前期的联络人,大陆方面选送的学生代表团中应至少包括一

组力学创新作品比赛组,以便参加夏令营该类活动的比赛。台湾方面希望大陆代表

团到台湾后作“大陆科普教育的综述报告”。


在交流会之外,会议代表共同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大附中,光启职

校,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宋庆龄故居,上海景点观光,以及与力学夏令营的学生共

同举行了联欢活动。


海峡两岸力学科普工作者的互相交流及互访增进了双方的友谊,并通过相互工作经

验与心得的交流增强了中华科普工作者的信心,为共同创造良好的力学科普教育模

式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以推进中华科普教育的角度来看,两岸的力学科普教育

的广泛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此次活动得到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以及相关人员的辛勤劳动与精心组织,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返回目录


实用计算流体力学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

1999年9月18日“实用计算流体力学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大学力学系召开,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三院三部、北京空气动

力研究所,船舶检验局等单位共28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周培源基金会操办,中国

空气动力学会资助了会议。


会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自强教授主持,会议交流了FLUENT等计算流体力学的通

用商品软件的应用技巧和评价,会上做了四个报告:


1.   清华大学张兆顺、崔桂香的《立方体绕流及标量场计算》报告,计算了靠墙

立方体的绕流和散热问题,以接近物面为准,逐渐加密网格,算出涡量场和热尾迹。


2.   清华大学李玉良、李玲的《圆截面三叉管三维流场分析》报告,这是江苏蓄

能工程分叉水道的优选研究。对三套不同叉角的水道进行了阻力计算并和实验结果

进行了比较,有一组水道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相符,其它组则一个方向相符,另一个

方向相差一倍以上,其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自强等人的《二维流动计算的比较》报告,这是朱自强

教授亲自指导,北航和北大的学生分别用自编的专用程序和通用的FLUENT程序对多

种复杂二维翼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已有的试验数据或和其它可靠计算数据进行

对比。报告认为,①FLUENT程序在有些地方的分辨率不如专用程序,但计算结果总

体上是可信的;②FLUENT程序可以大大节省编程的开发时间(解决同一个课题,自

编程序需花费一年多时间,而用商品程序仅需两个月)。但是对通用CFD商品软件

的应用有一个使用信心问题,朱自强教授通过对多种复杂流动外形的计算,最后表

示,根据现在对FLUENT程序的掌握程度已可用它开展三维问题的计算,但对复杂的

三维流动外形,还需要进行网格生成等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4.   北京大学李勇等人的《科学研究中的辅助手段》报告,介绍了如何利用CFD商

品程序帮助研究分岔问题,开边界条件的设计问题。CFD商品程序在有关的问题研

究中起到类似计算尺和积分表的作用,使整个研究进度加快。庄宁介绍了如何将大

量的几何数据自动引入CFD商品软件直接形成复杂外形,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网格的

技术。


最近几年通用CFD商用软件引入国内,从事计算流体力学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

型号设计部门开始重视其价值,并使用CFD商用软件开展课题研究,完成项目任务。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使用CFD商品软件、学习和实践的学术交流。报告人用计算机投

影,按实际计算的流水过程进行讲解,形象直观。由于对CFD等商品软件大家都处

于学习进入阶段,还不能将其使用技巧和评价有全面阐述。但代表们普遍认为,经

过几个月的计算实践可得出结论:用FLUENT等流体力学计算的商品软件对典型部件

进行计算都能得到和实验结果相符合的数据,对较复杂的流动外形,也能计算出其

流动特性的趋势,对简化的地效飞行器模型能计算出一些定性的结果。我们要积极

掌握它,使用它,并考虑进行二次开发,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使用通用CFD等商品软

件开展航空、航天及国民经济等部门的计算任务,可以大大节省程序开发时间。

北京大学陈跃松教授介绍了其实验室已经配置了FLUENT、ST-CD等计算流体力学软

件,并表示,除已有的微机版软件以外,将尽快将RS/6000的工作站版本配全,向

大家开放。同时,其实验室具有完备的互联网络优势,在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

今天,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开发现有的FLUENT、ST-CD、CFX等通用的CFD商品软

件,更有效地开展流体力学的计算工作,更快地完成计算流体力学的课题任务。

与会者普遍认为,实用计算流体力学方面,可以用通用的CFD商品软件来完成国民

经济提出来的许多流体力学问题, 由于节省了程序开发时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完成

计算任务;对于复杂的计算流体力学问题,可以用其先进行定性分析,对于大宗实

验,可以用其进行有效的筛选。通过实例介绍,经验交流,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返回目录

第五届细观力学及其应用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细观力学及其应用研讨会于1999年11月1日至3日在四川成都西

南交通大学举行。有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同志撰写了30多篇论文,其中

有21篇被录用并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增刊上发表,有2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开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四川省科委副主任,四川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高庆教授

主持并致开幕词。她扼要地阐述了细观力学在推动宏观与细、微观相结合、力学与

材料科学相交叉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细观力学在推动固体力学学科本身的

发展及其工程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周本宽教授出席了会议。西

南交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徐志根副教授和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陈虬教授参加

了开幕式并致贺词。


开幕式上,在会议主持人的建议下, 与会代表起立,为细观力学及其应用研讨会

的发起人之一和积极推动者,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郑长卿同志的不幸逝世默哀,对他

在我国细观力学研究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敬意和怀念。


与会代表对孙训方教授、高庆教授和文健教授所作的富有创意和启迪性的学术报告

表示了浓厚兴趣。会议报告表明细观力学除继续在应用性、实践性方面获得进展外,

已逐渐拓宽了研究领域,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等方向研究前沿作了新的探索。

会议还表明,中、老年学者在继续耕耘和奉献,并不断取得成果,年轻的学者崭露

头角,富有朝气,表现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研讨会规模较小,因而报告较为充分,讨论更为热烈,表现了民主的学术气氛,讨

论不限于研究工作本身,还涉及学术观点,在诸如理论与实验、宏观与细观、力学

与材料科学等的结合方面,都能各抒己见,互相启迪。


代表对细观力学及其应用研讨会今后的发展,交换了意见,提出了建议。


会议决定,第六届细观力学及其应用研讨会将于2001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

由西北工业大学承办。


返回目录


第八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总结

1999年12月6日~10日

1  概况


第八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The Eighth Asian Congress of Fluid Mechanics,

8ACFM)于1999年12月6日~10日在我国深圳召开。亚流会是由亚洲流体力学委员

会(Asian Fluid Mechanics Committee)主办的国际例会,轮流在亚洲各国每二年

召开一次。这次亚流会是第二次在我国召开,上次是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亚

流会。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办,中国力学学会具体承办。

会议主席为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副主席、北京空气动力学研究所崔尔杰院士。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人,其中印度27人,日本17

人,澳大利亚10人,伊朗8人,韩国7人,新加坡7人,美国6人,英国4人,孟加拉3人,加拿

大2人,巴基斯坦2人,我国代表有82人,其中香港代表15人。


亚流会创始人、著名流体力学专家H. Sato教授(日本)和亚流会现任主席印度R.

Narasimha教授出席了会议。国际知名学者M. Gaster(英国),M. Kiya(日本),M.

Nishioka(日本),I. Procaccia(以色列),S.M. Deshpande(印度),J. Crouch(美

国),P. Carpenter(英国),R.A. Antonia(澳大利亚),F.X. Le Dimet(法国)等出

席会议并做邀请报告。我国有庄逢甘,周恒,胡文瑞,刘高联,崔尔杰等五位院士

和知名流体力学家张兆顺,李家春,李素循,吕玉麟,孙茂,傅德薰,马延文,李

潜,温景嵩,张政等出席会议并做报告,使这次亚流会有较高的层次和较高的学术

水平。


2  学术活动


会议收到论文约300篇,经审查有221篇录入会议文集,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有160

篇。这次会议内容广泛、丰富,几乎包括了流体力学所有的前沿领域,主要分组内

容有:湍流和流动稳定性及转捩分离流;射流和混合流流动;旋涡运动;多相流和

非牛顿流;热对流;流动声学;流动控制;燃烧和反应流动。自由面流和波动;水

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技术;航空航天流体力学;工业流体力学;环境流体力

学等。会议组织邀请了7个大会报告和16个分组邀请报告,这些报告水平较高,内

容涉及当前流体力学界关注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流体力学的研究和发展有导向性。

7个大会邀请报告分别是:

(1) M. Gaster(英国),边界层稳定性的主动控制(纪念I. Tani讲座报告);

(2) 庄逢甘(中国),计算流体力学中的数值技术(纪念周培源讲座报告);

(3) M. Deshpande(印度),动力学数值格式的现状;

(4) M. Nishioka(日本),涡旋控制:一种抑制气动噪声的有效方法;

(5) I. Procaccia(以色列),湍流中的非各向同性: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

(6) H. Sato(日本),地下飞机的研究;

(7) G.G Chernyi(俄罗斯),行物近场放电区中释放能量对其气动力特性的影响(此

报告因Chernyi生病未做)。

16个分组邀请报告为:

我国学者5人:

李素循(北京空气动力学研究所),高超音速流中突出物诱导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的

实验研究;

孙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所),昆虫飞行中产生高升力的机理研究;

穆穆(中科院大气所),用Arnold方法研究地球物理流体力学中的非线性稳定性问题

进展;

胡文瑞(中科院力学所),移动纤维喷涂中的热毛细流;

高华文(香港大学),圆柱绕流流动区域的转捩。

印度学者3人:

M. Banerjee (Himachal Pradesh University), 有磁场存在时热流体的特性;

V. Kumaran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软物质上流动的稳定性;

S. Majumdar (National Aerospace Laboratories),低速流的湍流模式:现状综

述。

其它:

R. Agarwal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美国),CFD对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和分

析的影响;

M.S. Chandrasekhara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美国),可压缩流中动态失

速及其控制;

A. Krothapalli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美国),超音速射流中流动与声的

相互作用;

R.A. Antonia (University city of Newcastte,澳大利亚),湍流与Reynold数的

关系;

P.W. Carpenter (University of Warwick,英国),柔性面上边界层的稳定性和转

捩;

J.D. Crouch (Boeing Commercial Airplanes,美国),后掠翼上边界层转捩的理

论研究;

H.J. Sung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韩国),

湍流分离和再附流的数值预估;

F.X. Le Dimet (法国),最优控制理论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这次会议的大会和分组邀请报告内容广泛,基本上覆盖了当前国际流体力学的前沿

和热点问题,如:湍流、流动稳定性和转捩,含有激波、分离、旋涡的复杂流动,

流动控制,环境流体力学和工业流体力学。


这次会议的论文在理论和数值模拟方面较历届有较大进步,涉及到高精度高分辨率

格式和各种高效算法、网格技术、前后置处理以及CFD在广泛领域的应用问题,在

试验技术方面,如现代光学测量技术、精密传感技术、测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以及

压缩复杂流动及动态气动力试验等都有明显提高;在分离流、旋涡、钝物体尾迹、

射流、剪切层和湍流、大尺度结构等流动机理研究方面有创新成果。代表们反映这

次会议在广度和深度上反映了亚洲流体力学的研究水平,工作水平不断提高,逐步

跟上国际流体力学发展步伐。亚洲流体力学工作兴旺发展的势头,必将为世界流体

力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我国代表论文与以前历届 亚流会和本届其他国家代表论文比较,无论是数量和

质量都是比较好的,庄逢甘先生的大会报告总结了计算流体力学中网格数与精度要

求及构造高精度格式的原则,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受到很高的评价,分组报告涉及

到时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受到代表们的关注,出席者较多,讨论也较热烈,代表

们反映中国代表的论文报告内容比较深入,在理论与试验的结合上特点尤为明显,

给人以深刻印象,反映良好。


3  亚流会期间,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决定由日本M. Kiya教授接替印度R. Narasimha

教授任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主席,我国崔尔杰院士继续担任副主席,增选印度T.S. Prahlad

教授为副主席。会议决定第九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将于2001年在伊朗召开。


返回目录

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第二届MTS材料试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00年4月12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在京

的委员全部出席了会议,他们是:

丁传富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
王建国  北京科技大学
刘晓红  中国地球物理所
汪德根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
周爱华  中科院力学所
温厚微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赵  冰  北京吉普车有限公司
薛  军  中国地质大学
唐俊武  北京科技大学
熊峻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穆恩生  北京铁道科研院

会议主要内容是对专业委员会在去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讨论了今年的工作。

去年各地区分会组织各种活动,具体有:

1. 华北地区分会工作交流会(1999年10月26日,北京),   2. 华东地区分会工作交流

会(1999年10月28日,上海),  3. Nano显微力学性能试验最新技术研讨会(1999

年11月11日,北京),  4. “结构与材料性能试验最新技术及其发展”武汉地区研

讨会(2000年3月20日,武汉),  5. ``结构与材料性能试验最新技术及其发展''成

都地区研讨会(2000年3月22日, 成都),  6. ``结构与材料性能试验最新技术及其

发展''广州地区研讨会(2000年3月24日,广州)。


从各地会议的情况看,参加会议人员十分积极,会议气氛热烈,美国专家介绍有关材

料试验的新技术、新信息、新产品深受国内同行的欢迎,说明举办这样的研讨会是

成功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得到MTS公司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是和各地承办单位为此

会议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分不开,这里对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实验室、上

州第一海交通大学力学系、武汉长江科学院材料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力学所、广

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室和MTS公司北京办事处等再一次表示感谢。


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广州,MTS公司刘宇泰先生都与专业委员会成员进行

广泛的接触,了解大家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绝大部分成员单位MTS设备运转都比较

正常,分别取得明显的效益。但是由于国内许多MTS设备的工作寿命已过十年,设备

老化,另部件消耗、磨损以及控制系统升级、改造等都有待解决。会议根据大家反

映的情况和意见初步提出以下几点办法:


1. 加强协作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相互联系和协作


专业委员会成员在北京、上海、成都地区实际上有一些单位已形成相互帮助,经常

来往的密切关系,在一些单位或是MTS设备较多,或是使用MTS设备时间较长,它们

在工作中已较好的解决设备的问题,并具备很强的维修力量。 例如,北京航空材

料研究所的谭卫东、武汉桥局科研院的郭志敏、重庆五九研究所的邓爱民、德阳东

方电机公司的彭仲蜀等,他们都有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维修技术、也愿意为大家提

供各种维修服务。


2. 由MTS公司北京办事处筹备近期内在互联网建立MTS的网站,其中除了介绍MTS公

司的情况,介绍材料试验的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我们专业委员会的活动,还可以在

网上交流经验,互通信息,把设备的操作、开发功能、维修维护等作为网站的一个

重要内容有效地开展起来。


3. 加强与MTS公司维修人员的联系


各成员单位设备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关设备升级、改造等措施可以直接与MTS

公司北京办事处、上海办事处联系,亦还可以与美国MTS公司总部有关部门咨询,

刘宇泰先生亦很重视大家的意见,表示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公司的售后服务工作。

专业委员按中国力学学会要求进行了换届改选,新一届的专业委员会已于1999年4

月由中国力学学会常委会通过并由中国力学学会给每位新当选的委员颁发聘书,

任期4年。


第五届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定于2000年10月在昆明举行,届时将发征文通知,请

大家准备论文投稿。


返回目录


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学术研讨会纪要


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7月28日---7月30日在大连理工大

学伯川图书馆举行。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

制专业组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承办。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程耿东院士和工

程力学系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在会议开幕式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专业组组长洪

嘉振教授致开幕词,回顾了国内多体系统动力学领域的发展,指出随着我国加

入WTO,多体系统动力学在工程界的应用将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程耿东院士介

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在新时期发展的总思想,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会议共收录了有关多体系统的建模理论、计算方法、工程应用、振动控制等方面的

论文26篇,发表在《计算力学学报》第17卷增刊上。论文的深度与广度有了明显提

高,特别在刚-柔耦合问题、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计算模型的建立,从数值方法

和建模理论两方面改进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在理论研究与

工程应用上也日趋成熟,与航天、机械、车辆等工程问题的结合更加紧密,多篇论

文已直接为上述领域的力学性能的分析与优化服务。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交流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热烈、生动。代表中,

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占很大比例,体现了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领域良好的发展前

景。


会议期间召开了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专业组扩大会议,全体代表对多体系统动力

学的发展方向,如何更好的为实际工程服务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代表们对多体

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为了更好的进行学术 交流,一致建议建

立中国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网站,由青岛大学的潘振宽教授负责组建。代表们再

次呼吁创立以一般力学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学术期刊。


与会代表对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为会议的承办与顺利召开所付出的努力表示衷

心的感谢。

              (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专业组)

返回目录

湍流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应用


第六届全国湍流与流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暨
第三届全国工程紊流与流动模拟学术会议会议纪要

第六届全国湍流与流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工程紊流与流动模拟学术会议

于2000年5月24日至27日在上海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水利学会、

上海大学和交通部科研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

周 恒、张涵信、刘高联,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参加了会议。来自国内和香

港地区的24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60多位从事湍流理论和应用的专家、学者

在会上交流了近年来湍流理论和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共作大会报告17个、分组报告42个。内容涉及流动稳定性理论、湍流基本理论、

模式理论及数值模拟、湍流实验以及湍流在各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等方面。


流动稳定性研究除了在非线性稳定和不稳定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地涉及绝

对不稳定性理论和大气、海洋等实际流动中的稳定和不稳定现象的探索(周哲玮、

穆穆、颜大椿、冉政、陆昌根、刘秋生等)。周培源先生的先求解后平均的湍流理论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体现在对基本解研究的深入(黄永念等);对湍流中的大尺度

结构研究仍是目前的热点之一,其中有实验、理论和数值分析(罗纪生、夏克青等)

;湍流标度律研究是以佘振苏为代表的当前湍流研究的方向,从各向同性湍流到剪切

湍流的标度律研究,并对标量输运的标度律研究都有了新的进展(佘振苏、钱俭、

刘式达、丰庆增、夏克青等)。模式理论仍是解决工程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湍流

模式的改进、封闭的理论研究、直接数值模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值理论研究

取得一定的成果;对可压缩流动的湍流模拟、带旋转流动湍流的模拟、强剪切湍流

等复杂湍流的数值模拟都有新的结果(符松、傅德薰、苏铭德、王立秋、王振东、

马延文、黄永念、钱俭等)。在湍流实验研究等方面,流动显示、热线/热模、激

光测速、PIV技术以及传统测量方法在流动的转捩、湍流相干结构、湍流标度律的

验证以及对湍流物理本质的认识等方面继续发挥了作用,同时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

采用了新的数学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果(魏中磊、魏庆鼎、王振东、王晋军、刘宇

陆、李存标、姜楠、单雪雄、周慧良等)。湍流应用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水环

境的预报、泥沙流动、河口波流、水工机械、热能机械、航空航天以及湍流噪声控

制等,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梁在潮、余常昭、倪浩清、刘应中、王道增、乐嘉钻、

翁培奋、刘宇陆等)。


这次会议无论是分组报告还是大会报告都是十分精彩和具有特色。特别是大会报告,

不仅在某一领域研究概况作了总结,更主要的是指出了湍流今后研究的方向。比如,

张涵信院士在湍流与数值分析方面的报告,指出了湍流的本质与数值分析的局限,

以及湍流数值分析今后的研究方向。佘振苏教授“关于湍流理论中的几个问题”

的报告从湍流的统计理论到湍流的结构理论的总结,并根据湍流理论目前的进展,

指出统计理论结构理论的结合是今后研究的主导方向之一。而我国湍流界的相互

合作,共同研讨,重点突破,才能使我国湍流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并为我国经济

建设服务。

周恒院士在大会的闭幕式上指出,中国湍流研究从1937年周培源教授开始,已有

60多年。40年代就提出了湍流模式理论,而后又提出了先平均后求解的湍流理论,

直到近几年的湍流标度律理论,为湍流的研究作出了我们的贡献。然而,湍流研究

的进步远远不能适应工程实际的需要。目前湍流研究需要有“独立的思想”,而这种

思想来源于实验。因此,湍流理论与实验研究的结合,湍流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的结合,

将有力地推动湍流研究的进展。


值得可喜是大会期间一批年轻的学者非常活跃,他们不仅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而且,对今后湍流研究发展方向以及湍流研究的相互合作交流提出了建设性的

意见。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力学学会和上海大学还为从事湍流理论研究50周年、

我国著名的湍流研究专家蔡树棠教授举行了庆祝座谈会。会议还决定,下次会议

将于2003年在北京大学举行。

                        (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所   刘宇陆供稿)


返回目录


山东省力学学会第四届一次理事扩大会议纪要


山东省力学学会第四届一次理事扩大会议,于1999年6月5---6日在山东工业大学召

开,出席会议的有第三届和第四届山东力学学会 的理事共39人。


会议由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章思炎主持,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孙树勋作了第三届

理事会工作总结报告;章思炎作了关于修订学会章程的报告;第三届理事会副秘书

长张方春作了关于学会财务工作情况和第四届理事选举情况的报告。


会议经过讨论和投票选举,选出了第四届理事会成员,其名单如下:

理事长      冯士笮

副理事长    曹庆杰  张瑞丰   仝兴华  赵锦桥

秘书长      张方春

副秘书长    周慎杰  王谦源   闫相桢  邢纪波  柴  山

理事(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全训   于洛平  亢清珍  方欣华  王  达  王延祥

            王振发   王渭明  王谦源  王慕龄  仝兴华  冯士笮

            任传波   刘圣田  刘维倩  孙国庆  邢纪波  闫相桢

            张方春   张延庆  张进国  张瑞丰  陈祖坤  周慎杰

            林成厚   赵兰水  赵锦桥  徐明瑜  徐新琦  柴  山

            曹庆杰   鹿晓阳  黄家寅  路玉敏  蔺海荣


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周慎杰

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方欣华

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鹿晓阳

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王延祥

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赵锦桥

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汤红卫

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王慕龄

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      于全训

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赵兰水


返回目录


~~~~
会议消息
~~~~

福建省力学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为了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和工程应用,经福建省力学学会理事会研究决定

在2000年10月上旬召开2000年学术年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

1. 固体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流体力学等研究领域的理论、计算、实验;

静态、动态;线性、非线性;理论应用、工程应用等。

2. 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的研究和应用。

3. 力学学科的新分支、新动向、新问题、新方法的研究。

4. 力学教学改革与经验的研究。

5. 力学实验的仪器设备、元器件、材料的研制成果及其在工程上应用。

二、注意事项

1. 应征论文,全文内容依次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

正文、图表和主要参考文献,全文不要超过6000字(即五页),并在封面左上方注

明“福建省力学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字样。

2. 应征论文作者应在2000年9月15日前先将论文全文寄达350002福州大学机械系王

贤坤同志收。学会收到摘要后组织有关人员审核及时向作者发出录用通知及参加会

议的有关事项。

欢迎广大会员及力学界同行踊跃投稿。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均需向学术年会作一

个学术报告,并组织有关会员撰稿参加年会。


返回目录


第四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会(WCSMO-4)征文通知

 

First Announcement and Call for Papers

The Fourth World Congress of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June 4--8, 2001

Dalian, China

ISSMO------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CSTAM------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Call for Papers

ISSMO has held its World Congresses of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every second year since 1995: WCSMO-1 was held in Goslar,

Germany, 1995, WCSMO-2 in Zakopane, Poland, 1997, and WCSMO-3 in Buffalo,

NY, USA, 1999. WCSMO-4 will be held June 4-8, 2001 in Dalian, China. At the

meeting,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will discuss and overview the strong activity,

new advances, and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he field of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ncluding multidisciplinary aspects.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Congress is English.

Contributions are invited from all fields of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Papers on theories, methods,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related to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are all welcome.

Participants who wish to present a paper must submit an Abstract electronically

directly to the Chairman of the International Papers Committee (Prof. M.P. Bends?e)

to arrive not later than December 15, 2000. The document file (in pdf, ps, ASCII text,

or WORD file format) of the Abstract must be sent by e-mail to Prof. M.P. Bends?e

at the address WCSMO4paper@mat.dtu.dk

The length of Abstracts is to be 500-600 words, with double spacing. Abstracts must

contain the full name, affiliation, postal and e-mail addresses of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Each Abstract should clearly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work and

should unambiguously distinguish between original results already on hand and

those expected. It should not contain figures or extensive references.

The final selection of papers for presentation will be made by the International

Papers Committee.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will be sent to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s via e-mail by February 15, 2001. For inclusion in Lecture Notes to be

handed out at the Congress, Short Papers (two pages maximum, acceptable formats

will be announced later) must be received by April 5, 2001 by the Congress

Secretary in Dalian (see the address given below). Full Papers (six pages maximum)

written in intelligible English will be published in the Proceedings if submitted

during the Congress in Dalian.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accepted papers, some

contributions may be presented in poster sessions.

Preliminary Registration

Please fill out and send the Preliminary Registration Form at the end of this

announcement to the Congress Secretary in Dalian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not later

than December 15, 2000. Use either the form included in this announcement or

download the Preliminary Registration Form from the web site of WCSMO-4 and

submit it electronically.

Deadlines

December 15, 2000    Preliminary Registration and Abstracts due

February 15, 2001    Author Notification

April 5, 2001        Registration Fee increases from US$,250 to US$,280

                     and Short Papers due

June 6, 2001         Full Papers due

 

Congress Web Site

http://sanlab.dlut.edu.cn/wcsmo-4/

All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update announcements regarding the Congress will be

posted here. For faster access, mirror sites will be provided in Europe and in USA.

 

ISSMO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was

founded in 1991 in Germany during a NATO/DFG meeting. Its objectives are

 

*  to stimulate and promote research into all aspects of the

optimal design of structures and related topics, including engineering

systems consisting partially of structures;

* to encourag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optimization method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in all branches of technology;

* to foster the interchange of ideas amongst various fields contributing to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 to support the role of optimization in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meetings and other mean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o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 to promote teaching of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n tertiary institutions.

 

ISSMO Web Site

http://www.aero.ufl.edu/^\sim issmo}


Congress Venue

Dalian is one of the most open and well-developed cities in China. It

sis located at theouthern corner of northeast China where the Yellow

Sea and the Bohai Sea meet. It  is surrounded by sea on three sides and

by mountains in the north. As a city on the  coast, Dalian has a very pl

easant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with a temperature of  18-27 0C in early

June. Thus, beautiful beaches and scenic spots like  the Star & Sea

Park, the Tiger Beach Park, the Golden Stone Beach, and the Bangchui Island have

made Dalian beco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ourist cities in China and attrac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visito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every year. Dalian is also

the cleanest city of China with its multi-cultural architectural style, beautiful squares

and parks, and greenery flourishing throughout the city. The construction a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of the city in recent years are very

significant, and have made Dalian well-known in China as well as abroad. Dalian

has a well-establish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many flights link Dalian directly

to Tokyo, Osaka, and Seoul, as well as to Hong Kong, Beijing, Shanghai, and other

Chinese cities. With its pleasant weather and environment, and its beautiful beaches,

scenic spots and buildings, Dalian is a very well-chosen and interesting venue for the

WCSMO-4.

 

Registration Fee

 

The Registration Fee is US$ 250 until April 5, 2001, and thereafter US$,280. This

fee covers lunches, coffee, banquet, reception, sightseeing, local transportation,

lecture notes, and proceedings. The special registration fee for students is US$100

and covers lunches, coffee, reception, sightseeing, local transportation, and lecture

notes. The registration fee should be paid before April 5, 2001, by bank

transfer to:

BN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CSMO-4

A/C No.: 00017808241014

BNF's Bank: Bank of China, Liaoning Branch

 

Chairman of International Papers Committee

 

Professor M.P. Bendso 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Building 303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DK-2800 Lyngby

Denmark

Tel: +45-4525-3045

Fax: +45-4588-1399

E-mail: WCSMO4paper@mat.dtu.dk

 

Congress Secretary

 

Dr. Yuefang Wang

Secretary of WCSMO-4

Dep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Tel: +86-411-470-8397 or +86-411-470-8400

Fax: +86-411-470-8769 or +86-411-470-8393

E-mail: yfwang@dlut.edu.cn

 

Organization (Provisional)

 

Congress Chairmen

- G.D. Cheng (Dalian, China)                     - N. Olhoff (Aalborg, Denmark)

Congress Co-Chairmen

- Y.X. Gu (Dalian China)                             - R.T. Haftka (Gainesville, FL, USA)

 

-International Papers Committee

 

Chairman:

- M.P. Bendso e (Lyngby, Denmark)

Members:

- Y.X. Gu (Dalian, China)&- P. Hajela (Troy, NY, USA)

- G. Rozvany (Budapest, Hungary)             - V.V. Toropov (Bradford, UK)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Co-Chairmen:

- Z. Mr/'oz (Warsaw, Poland)                    - H. Yamakawa (Tokyo, Japan)

Members:

- W. Achtziger (Erlangen, Germany)        - M.A. Akgün (Ankara, Turkey)

- G. Allaire (Paris, France)                    - J. Arora (Iowa City, IA, USA)

- C.L. Bloebaum (Buffalo, USA)          - B. Bochenek (Cracow, Poland)

- C. Cinquini (Pavia, Italy)            - A. Cherkaev (Salt Lake C., UT, USA)

- K.K. Choi (Iowa City, IA, USA)         - K. Dems (Lodz, Poland)

- A. Diaz (East Lansing, MI, USA)      - H. Eschenauer (Siegen, Germany)

- C. Fleury (Liege, Belgium)              - M.B. Fuchs (Tel Aviv, Israel)

- R.V. Grandhi (Dayton, OH, USA)         - J.M. Guedes (Lisbon, Portugal)

 

- Y.X. Gu (Dalian, China)                 - W. Gutkowski (Warsaw, Poland)

- Z. Gurdal (Blacksburg, VA, USA)      - R. Haber (Urbana, IL, USA)

- P. Hajela (Troy, NY, USA)             - J. Herskovits (Rio de Janeiro, Brazil)

- S. Kaliszky (Budapest, Hungary)      - B.L. Karihaloo (Cardiff, UK)

- U. Kirsch (Haifa, Israel)             - N. S. Khot (Dayton, OH, USA)

- N. Kikuchi (Ann Arbor, MI, USA)          - M. Kleiber (Warsaw, Poland)

- J. Koski (Tampere, Finland)            - B.M. Kwak (Taejon, Korea)

- J. Lellep (Tartu, Estonia)            - X.S. Li (Dalian, China)

- J. Logo (Budapest, Hungary)            - Y. Murotsu (Osaka, Japan)

- P.Y. Papalambros (Ann Arbor, USA)     - P. Pedersen (Lyngby, Denmark)

- O.M. Querin (Leeds, UK)                 - J. Rasmussen (Aalborg, Denmark)

- R. Rikards (Riga, Latvia)             - U. Ringertz (Stockholm, Sweden)

- H.C. Rodrigues (Lisbon, Portugal)     - B. Rousselet (Nice, France)

- S.V. Selyugin (Moscow, Russia)            - A.P. Seyranian (Moscow, Russia)

- O. Sigmund (Lyngby, Denmark)                - L.M.C. Simoes (Coimbra, Portugal)

- C.M. Mota Soares (Lisbon, Portugal) - J. Sobieski (Hampton, VA, USA)

- C.A. Soto (Dearborn, MI, USA)              - W. Stadler (San Francisco, CA, USA)

- G.P. Steven (Sydney, Australia)      - K. Svanberg (Stockholm, Sweden)

- J.E. Taylor (Ann Arbor, MI, USA)    - A.B. Templeman (Liverpool, UK)

- D.A. Tortorelli (Urbana, IL, USA)     - G.N. Vanderplaats (Goleta, CA,USA)

- V.B. Venkayya (Dayton, OH, USA)          - M. Xie (Melbourne, Australia)

- M. Zhou (Irvine, CA, USA)             - H. Yamakawa (Tokyo, Japan)

- K. Yamazaki (Kanazawa, Japan)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Co-Chairmen:

G.D. Cheng (DUT, China),        Y.X. Gu (DUT, China)

Members:

S. Chai (SIU, China)          B.Y. Duan (XDU, China)

H. Huang (BUAA, China)        X.S. Li (DUT, China)

S.T. Liu (DUT, China)           J.P. Ou (HAU, China)

Y.K. Sui (BIU, China)       X.C. Wang (DUT, China)

Secretary Group:

Z.X. Bai (DUT, China)          B.S. Chen (DUT, China)

G. Li (DUT, China)               Y.P. Li (DUT, China)

H. Ma (DUT, China)               J.Y. Wu (DUT, China)

X. Zhang (DUT, China)            G.Z. Zhao (DUT, China)

 

返回目录

 

全国青年力学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人类已进入世纪和千年交替,力学学科在过去的世纪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

而,许多自然界和工程中的力学现象尚未得到彻底解释,例如湍流依然是未得到根

本攻克的世界性难题,我国的青年力学工作者理当有所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

展望21世纪力学学科前沿和有应用前景的领域方向,组织我国从事力学理论和工程

研究的青年学者, 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力学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问题。

1  研讨范围

本次会议重点交流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研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学科各个

领域前沿问题。研究文章或评论文章,均在本次研讨会的征文范围之内。

2  出席对象

·从事力学问题研究的青年力学工作者;

·特邀国内外知名力学专家。

3 会议时间地点

2000年11月20~24日,会期4天。

上海及郊区

4  截止日期

2000年9月1日           发邀请通知

2000年9月15日          寄回执

2000年10月15日前      送论文全文(4-6页)

2000年11月1日前        发最后一轮通知

5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

  承办单位: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6 联系方法

翁培奋教授、冯伟教授

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上海大学

上海市延长路149号,邮编:200072

Tel: 021-56333085(O), Fax: 021-36033287(O)

E-mail: pfweng@yc.shu.edu.cn(翁培奋)

E-mail: wfeng@public3.sta.net.cn(冯伟)

 

返回目录


第六届全国细观力学及其应用研讨会征文通知


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

内容及学术议题:

1. 材料和结构变形、损伤与断裂的细观过程、机理、力学模型、本构方程及破坏

判据

2. 冲击载荷、疲劳、蠕变及不同环境对材料变形、损伤、破坏及使用寿命的影响

3. 材料力学行为的细观设计

4. 细观力学的理论、实验与计算方法

学术委员会主席:叶天麒教授

组织委员会主席:矫桂琼教授

组织委员会副主席:刘达教授、张克实教授、孙秦教授

筹备小组成员:矫桂琼教授(组长)、张克实教授、孙秦教授、戈立春副教授、王

峰会副教授、贾普荣

副教授、高行山副教授

时间:2001年11月

参加人数:约40人

地点:(暂定)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会议联系地址: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

会议联系人:戈立春副教授

邮编:710072

联系电话:(029)8493156

传真:(029)8491000(请注明工程力学系)

E-mail: jgqx@nwpu.edu.cn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