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m rs, sql, rs1, sql1,rs2,sql2,rs3,sql3,rs4,sql4,rsimg,sqlimg,rsimg2,sqlimg2 set rs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1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2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3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4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img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img2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 学会会讯 中国力学学会会讯 第2期 (总第228期)                       


目  录

学术活动

1.新世纪力学研讨会——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回顾与展望   (1)

2.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在京常务理事会工作会议纪要   (3)

3.中国力学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会议纪要      (6)

4.张玉台同志在2002年学会工作座谈会结束时的讲话(节选)  (8)

5.冯长根同志在学科发展研计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节选)    (10)

学会信息

6.简讯                          (13)

7.会议通知                        (14)

返回目录


学术活动

新世纪力学研讨会——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回顾与展望纪要

  2001年12月11日是力学泰斗、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的九十华诞。为了弘扬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祝贺钱学森先生九十寿辰,总结和回顾力学学科的研究进展,展望和促进未来力学学科的发展,更好地为国防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及国民经济其它领域服务,经21个发起单位(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科院力学所、中国航空研究院、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所、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研发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努力,于2001年11月19-20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了《新世纪力学学术研讨会—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回顾与展望》会议。通过这次会议,重温钱学森先生发展力学的丰富思想,共同探讨我国新世纪力学的前进道路,是我国力学界向钱先生学习和祝贺九十寿辰最恰当的方式。

  钱学森先生对发展我国力学事业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他是我国重要力学科研机构和基地的创始人或首任领导,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他又是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的创始人。他创建了中国力学学会和空气动力学学会,担任首届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如果说钱学森先生早期是位杰出的应用力学家和技术科学家,那么由于50年来他涉及到科学、工程、哲学等广泛的领域和取得的杰出成就,已成为我国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思想家。

  会议由郑哲敏院士与庄逢甘院士共同主持,林家翘等学术界20多位院士及全国200多名力学工作者与会。有关领导、钱老的夫人蒋英教授及子女也出席了会议。祝贺钱学森先生诞辰,首先要提到他对世界和我国科学技术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为中华民族赢得的巨大荣誉。他在空气动力学、壳体稳定性、火箭和喷气推进、高温气体力学、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以及系统科学和工程方面的科学论著有广泛的影响,为世人所公认。力学界的老前辈林家翘先生在会上将钱老的学术成就概括为“博大精深”四个字。力学界20多位著名学者应邀作了大会报告,分别就钱老的技术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对风产业、沙产业等国民经济重要方面,以及对新世纪力学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在钱老身边工作多年的秘书涂元季先生还用生动的实例详尽地介绍了钱老的伟大人格与爱国精神。会议得到了我国力学界的积极响应,收到了很多好的论文,涉及内容很广泛,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着重介绍了钱先生的风范,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勤奋好学,他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他在学术上的重大贡献以及他的科学思想。第二类是介绍在他的领导或影响下,50年来我国力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及发展。第三类涉及我国力学界正在开展的其他方面的进展。会议文集《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与力学》(庄逢甘、郑哲敏主编)已经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通过这次会议,与会者达成下述共识:

  要学习钱学森先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体现的前瞻性和技术科学思想。钱老在空气动力学、板壳屈曲、航空航天、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物理力学、风能开发、沙产业、复杂巨系统等方面均走在国际科技界的研究前列,作出了具有原创性的工作。他所提出的技术科学思想应成为指导力学工作者着眼于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钱学森先生提出技术科学的目标是为工程技术服务,但它不代替后者,它着眼于工程技术中普遍性的基础规律,从而带动和领导产业发展。因此,它不但是人类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新产业的基础和先导。

  要学习钱学森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学风。钱学森先生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提出的力学研究主要应走技术科学道路和立足国内的主张,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不断强调的事事要从实际出发,要善于分析矛盾,要学会抓主要矛盾,要把实际问题上升到理论,又回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而且要寓发明于理论,生动地阐明了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他也很重视力学作为基础科学的部分,认为应当有精干的队伍从事此项工作;他提倡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旧框框,要打好基础又要学会边干边学,要全面掌握资料,直至把它们印在脑海里,随时调用进行科学创新;要鼓励自由的、平等的学术交流和争辩。这些都应当是我们着力培养的好学风。

  力学工作者要学习钱学森先生在治学方面的“博大精深”。在“博”的方面要提倡跨学科的融会贯通,博采众家之长;在“大”的方面要从原始性创新和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着手,发扬技术科学对工程科学的顶层指导优势;在“精”的方面要在治学上精益求精,反对学术上的浮躁;在“深”的方面要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加深自己的学术素养。

  在新世纪,除客观条件外,中国的力学界能否大有作为取决于力学工作者能否发扬以钱学森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所开创的技术科学研究精神。以力学为集中体现的技术科学已经深入到各门类的科学技术研究之中。从力学的本身发展来看,在现有理论体系和应用的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孕育着新的突破。与会专家对物理力学与纳米技术、力学与新世纪的空天安全、力学研究与计算机模拟、力学在21世纪基础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等四个方面面临的新机遇展开了讨论。在祝贺钱学森先生九十诞辰之际,力学界和国防科技界的同事们聚会在一起,回顾20世纪和展望我国力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是极有意义的事。本次会议举办得非常成功。

返回目录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在京常务理事会工作会议纪要

  2002年4月19日在中科院力学所召开了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在京常务理事会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白以龙、洪友士、陈滨、苏先樾、符松、黄黔、黄永念、霍永基、李家春、梅凤翔、姚振汉、俞鸿儒、周盛、诸德超。会议由白以龙理事长主持。副秘书长魏悦广、杨亚政和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列席了会议。

一、会议就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的换届选举方案及选举工作进程进行讨论

  首先由陈滨副理事长介绍情况:

  (一)根据学会章程和前几届选举的办法,第七届理事会的产生仍采用通讯方式,无记名差额选举,理事总人数为150人,差额比率为17%,即理事候选人为180人。理事候选人名额分配范围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力学学会,中国力学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直属专业组、工作委员会及常务理事会掌握的机动名额。

  (二)理事候选人名额分配的原则为:

1. 中国力学学会按照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力学学会所报的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人数比例分配理事候选人名额,同时适当考虑向西部地区倾斜。即各地方学会共120名,西部地区增加10名。

2. 专业委员会与直属专业组、工作委员会名额为33名,常务理事会机动数为17名。

  (三)有选举权的范围

     此次选举中有选举权的是:地方学会代表,团体会员代表, 第六届常务理事。

  (四)各地区候选人和代表的产生

  按照全国行政区域划分,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力学学会为“单位”或“选区”,按分配的名额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力学学会理事长主持,提出该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候选人并推举出参加投票的代表。
各地区的市级学会不再另外分配名额,由省、直辖市、自治区学会统一考虑。提名的方式可以是召开代表大会、会员大会,也可以用更方便的、适合本地区会员所接受的其他形式。候选人和代表确定后由各地区学会
填写名单,并填写候选人情况介绍和有关表格,盖章后按规定时间报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汇总。各专业委员会的候选人应在各专业委员会内经一定的民主方式产生。以上所提的候选人均应为中国力学学会会员。

  (五)理事候选人的条件

  理事候选人应是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有真才实学,在科学技术中做出成绩,学风正派,有一定威望,热心学会工作的力学工作者。要适当考虑各学科、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的需要。根据学会章程,理事与常务理事的组成要体现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每届新当选的理事一般应不少于总数的1/3,连任理事一般应不少于1/2;新当选的常务理事不少于总数的1/2,连任常务理事应不少于总数的1/3,以保持学会工作的连续性,并培养新的学会工作骨干。学会章程规定:理事长与秘书长任期四年,不得连选连任,但隔届可以重新当选。理事与常务理事任期四年,理事连续任期不得超过三届,常务理事任期不得超过二届(但新当选为正理事长的可再延长一届),隔届可以重新当选。

  (六)选举理事

  1. 第六届常务理事会根据各方面的提名,统一研究,确定第七届理事会候选人名单,由学会办公室制成选票,连同候选人情况介绍,按照各地区分配的代表数统一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学会,由各地方学会理事长领导组织投票,投票结果由各选区负责人封装后,在指定时间内,以挂号信寄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

  2. 由第六届理事会秘书长监票并组织开票小组进行计票工作。选举结果通过《会讯》向全国公布,并上报中国科协备案。

  (七) 召开第七届理事会,选举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

  (八) 选举工作进程

     1. 2001年12月9日召开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选举方案。

     2. 2002年3月20日前向地方学会核对会员人数。

3. 2002年4月25日前发出选举方案和分配名额,地方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开始推举候选人。

4. 2002年6月20日前各地方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将产生的候选人名单及有关介绍材料寄到学会办公室。

5. 2002年7月7日前在京常务理事会审查确定候选人名单,并征求外地常务理事意见。8月10日前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力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发出选票和候选人介绍材料。

6. 2002年9月5日各地用快信寄出选票,收信地点为:北京中关村路15号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汤亚南收,邮编为:100080。

7. 2002年9月25日在北京开票。

8. 第七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定于11月22~24日召开。

  会议还就常务理事会17名理事候选人的提名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共识:即常务理事会的提名将以考虑在中国力学学会发挥作用的原则由在京理事长、秘书长会议提出一个名单,之后再由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此外,下次常务理事会还需讨论第七届理事会扩大会议上的邀请报告,如果大家有建议,可与力学学会办公室或杨卫联系。

二、讨论力学学会申请2008 年IUTAM大会之事

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洪友士副理事长介绍了目前外事工作委员会已开展的工作:

1、征集力学学会会标。

2、以中国力学学会名义向IUTAM申办2004与2005年Summer School 和Symposium。共递交了7份申请,其中2004年4份,2005年3份。

3、申请IUTAM 2008大会的工作准备:

  白以龙理事长已通过email向IUTAM秘书长表示中国力学学会准备申办IUTAM 2008年大会。

  目前正在准备由理事长签名的申请函以及由北京市市长、中国科协、科技部领导签名的申请函;撰写北京市及中国力学学会情况介绍;以及大会会议预算等;此书面申请将于2002年6月17日前上报IUTAM。

  另外,请有影响的IUTAM委员来华访问。已邀请到IUTAM秘书长Campen先生于2002年8月1-7日顺访北京。会议希望全体常务理事要多出主意、多多参与,力争2008年IUTAM大会申办成功。

三、学会改革方案讨论

  会上大家就中国科协下发文件“关于印发《关于推进所属全国性学会改革的意见》的通知”进行了讨论。

  希望今后就三方面进行改革:

1、组织方面 会员管理形式有待改进,要加强团体会员方面的建设。

2、学术方面 学会所属的学术刊物希望向系列化发展, 以增强学会的影响力;加强学术交流, 增进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在国际上的地位。

3、整体运行 希望加强与国内工程界的联系,使企业界积极参与力学界的活动,目标是与产业界更多的结合。

返回目录


  中国力学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会议纪要

  为了加强在学会层面上的对外交流,促进海峡两岸三地的交流并与科协外事工作部门接口,经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几次酝酿决定成立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并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成员包括:

主任委员:洪友士

副主任委员:苏先樾

委 员:陈国谦 方岱宁 顾元宪 胡海岩 刘宇陆 陆夕云 龙 勉

魏悦广 王 彪 吴子牛 杨 卫 杨亚政 (按拼音排序)

顾 问:白以龙 郑哲敏 黄克智 何友声 刘人怀

  中国力学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2年3月20日上午在中科院力学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洪友士、苏先樾、魏悦广、方岱宁、杨亚政、龙勉。会议由洪友士主任主持, 会议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通报已经开展的工作

  1、 报送2004与2005年IUTAM Symposium 和IUTAM Summer School 情况汇报中国力学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报送7份申请2004与2005年IUTAM Symposium及Summer SchoolProposal。

   其中申请2004年的有:

(1)Wei Yang (杨卫), Mechanics and Reliability of Actuating Materials

(2)Quanshui Zheng(郑泉水), IUTAM Symposium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Nanotubes

(3)Jianzhong Lin(林建忠), Dynamics of the Fiber Suspensions

   申请2005年的有:

(4)WeiYueguang (魏悦广), Mechanical Behaviors and Micro-mechanic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5)Zonglin Jiang (姜宗林), Symposium on High Temperature Gas Dynamics

  会后,又收到2份申请材料:

(6)Miao Tiande (苗天德),Mechanics in Cold Regions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2005 Symposium)

(7)Fang Jing (方竞),Biomechanics of Cells and Moleculars (2004 Summer School)

经白以龙理事长同意,于2002年2月27日通过email向IUTAM秘书长Campen教授报送7份Proposals。报送的Proposals将在8月于英国剑桥召开的IUTAM General Assembly 会议上被讨论。

2、征集会标

3、情况汇报

目前征集会标的工作已经开始,通知已通过email发到每位常务理事。同时,在力学学会网站可查询到此通知。

征集截止日期:2002年5月10日。

力学学会网址:http:// www.cstam.org.cn

二、各位委员就所分工的有关申请2008 IUTAM大会近期所需做的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并就各部分初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会后各位委员将相应进行修改。4月10日前,各位委员将修改后的材料汇总至苏先樾副主任处,由其综合,并将于6月17日前成册寄往IUTAM秘书处。

三、会议讨论提请各位京外委员,尽快提出邀请IUTAM理事来访的计划,以增强他们对中国和中国力学界的了解,从而为申办2008 IUTAM大会做准备。

  IUTAM秘书长Campen先生将于8月中旬来华参加学术会议,力学学会将邀请其顺访北京。四、申请2008 IUTAM大会的启动费筹措的组织与协调由苏先樾副主任负责。

返回目录


张玉台同志在2002年学会工作座谈会结束时的讲话(节选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学会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里有十分精辟的论述。二十多年的时间已经证明,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得到飞速发展。改革从广大农村开始,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1982年算起至1998年已经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改革。真正比较彻底的改革是1998年九届一次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方案,即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和精简人员,由微观管理进一步向宏观管理转变。大家都看到了9个工业部变成9个工业局,现在9个局也没有了。经过改革,国务院人员精简50%。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兼并重组,改革力度相当大。同时,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的改革也在进行。有9个工业部、局所属的242个研究院所转制为企业,其他部委包括铁道部、交通部等所属的134个研究院所也在进行转制。对于那些公益性的研究院所也在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进行分类管理。全国的改革正在一步一步地加紧进行。改革已经涉及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从这些年的情况看,确实是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调动了不同阶层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会改革已经成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于学会的定位问题,我觉得无可置疑。全国性学会是同行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组织。在座的领导同志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十分清醒。非营利性组织绝对不是不赢利,可以经营,但是有两条必须牢牢把握,第一,赢利不得用于分红,这与企业不同,企业赢利、股东可以分红,工人可以增加工资,但非营利组织不能分红;第二,因为特殊原因或需要,该社会团体终止和解散时,所剩下的资金既不能分掉,也不能转移,只能用于相关的公益性事业。这是非营利性组织两个最重要的特征。

  有些全国性学会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的比较早,觉悟比较早,因此行动比较早。所以,经过几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现在基本上达到良性循环的状态。实践已经证明,学会工作的功能发挥得越好,学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就越强,得到的支持和资助就越多,这样能够更好地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科教兴国战略去奋斗。

  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革命,要有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对学会的前景,我充满信心。在未来的中国社会,全国性学会必将扮演重要角色。中国政府的入世报告中讲到,今后在中国社会上主要是三类组织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政府,二是企业,三是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全国性学会是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这一范筹。

  几位同志在发言中提到两个10%的问题,我顺便作一下说明。我们希望经过5年的改革,有10%全国性学会能够在国内,国际上都有重大影响,这个10%并没有具体针对哪一个学会,更不是一个学会中的10%。这是一个大致的估计,也是一个奋斗目标。目前,按中国科协所属和联系的187个学会来说,希望有十八、九个学会在国际科技界有重大影响和相当的地位。另外一个10%就是期刊,希望我们所管理的460多种学术期刊,能有10%由全国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当然需要艰苦努力,并付出辛勤的劳动。  

  第二个问题,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国性学会的改革健康有序的发展。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推进所属全国性学会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学会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原则和改革的一些基本内容。应该说,这是一个方向性和指导性的文件。大家会注意到,第一页写的不是遵照执行是参照执行。这是因为全国性学会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别。按学科分,有理、工、农、医、交叉;从规模分,有几十万人,如中华医学会有43万会员,也有一两千人的学会,规模有着很大的区别;从挂靠单位看,有的是一个部委,有的挂靠在高等院校或是科研院所,挂靠单位不同,依托的力量和环境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提出原则、方向、指导性意见,努力促进全国性学会的改革。因此,全国性学会的改革必须分类指导,因会制宜,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各个学会在当前的改革中要有紧迫感,同时,也要有主动性。改革靠大家,靠自觉,靠调动学会积极性。任何一项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解放生产力,否则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要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全体会员、学会办事机构的积极性。对学会办事机构的人员,要承认现实,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我们希望能为学会和学会办事机构争取更好的条件。学会办事机构是全国性学会改革的一部分,需要提高效率,精简人员,要按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去进行。

  在改革中,不仅希望原来的经费和渠道能够保持,而且希望所能够得到的经费更多、渠道更广。长根同志昨天讲话时我插了一句话,中国科协对100多个全国性学会每年有定额支持的经费,今后对学会的各个项目实行择优支持。现在并不是拿定额支持的资金来进行择优,而是用增长的部分进行择优,叫做增量择优支持。

  改革要稳妥、有序地进行。各个学会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5年时间确实是不短,但是用5年的时间能够使我们的学会通过改革得到发展、得到壮大,真正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发展和社团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社团,任务仍很繁重。

  第三,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全国性学会的改革做好服务工作。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并且提出今年是改进作风年、调查研究年。中国科协机关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计财部、国际部、普及部、组人部等部门,都要关心和支持学会的改革,深入到学会当中,认真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学会加以解决。

  会员交纳会费,是社会团体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对会员的组织约束,也是会员的组织观念的体现。现在相当一部分全国性学会没有会员,而一些科技人员想参加学会,怎么加入,不知道找谁。他们为什么要参加学会,就是想参加学会的学术活动。有的全国性学会的学术活动,只在部分科技工作者中进行,而不是面向全国的同行科技工作者,这与全国性学会、全国性同行工作者组织的名称不相符合。随着改革的深化,形势的发展,我国科技人员的就业单位、性质、岗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有更多国外大的企业,跨国公司要在中国设立实体、研究机构,我们将面临更激烈的人才竞争。我们讲竞争,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渠道在有些地方不通了。有不少科技工作者都由“单位的人”变为“社会的人”,要肩负起中央交给我们的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学会就是最现实,最直接的渠道之一。

返回目录
 

中国科协冯长根书记在学科发展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节选)

  我们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学科发展研究这项工作的呢?第一是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快,日新月异。国际国内很多科学家都在从事一些新的发展性的研究工作,从全世界来看,科技的发展以及由科学发展带动的工业发展,堪称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是一件踏踏实实的事,但是我们的确感觉到它发展很快。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情况,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都在往前推进,热点、创新点不断出现。有的学科的创新点,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变革。像克隆技术的出现,给生物学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好多有争论的研究课题,实际上暗示着科学技术可能的发展,要求我们能够从整体上、宏观上、从它的发展趋势上掌握全局。这个工作,单个科学家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容易完成,需要若干个科学家经过一定的研究,才能从方方面面讲清楚。作为一个具体的科学家,他关心的往往是他所研究的那个课题、项目,某一个专门的方面,有些什么发展,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将来经过研究又可能怎么样。

  第二个背景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并要求我们为党和国家,为有关决策部门、工业技术部门、厂矿企业在决策的时候,在使用新的科技成果的时候,在使用推广新技术的时候提供咨询和参考,以便能把握住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有一个学科发展的图像。

  第三个背景是学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要加强学会的第一功能,这就是通过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我们有187个,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所谓科技工作者就是专门从事研究的同志以及围绕研究而工作的有关同志。我们需要把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上所得到的有影响有价值的部分汇集成某个学科的发展状况,以便满足工业和国民经济各个重要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学会的第一功能是作为桥梁纽带组织科技工作者,通过学术交流来推动学科发展。我们绝大部分学会不具备像科学技术部那样的功能:我给你一百万元科学研究经费,你要把某个生物技术往前推进,出来几个新的发展。我们没有这个功能,我们的功能是通过科学交流、学术交流、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来推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贡献就在于此。

  中国科协管理的187个学会,现在正处在学会改革的过程中间。推进全国性学会改革的重要意义有三条:

  一、推进全国性学会改革,是更好地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的需要。要从建“家”的高度认识学会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推进全国性学会改革,是中国科协服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开发利用全国科学技术人才资源的一个具体的举措。要从国际人才竞争的高度,认识全国性学会改革对于积极开发全国科学技术人才资源的重要意义。

  三、推进全国性学会改革,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建立与中国科协及其全国性学会桥梁和纽带性质相适应、相协调的新机制。要从创新的高度,充分认识学会改革的重要意义。

  我们通过学会改革推进社会改革,显示学会是开发人才资源的一个重要社会力量。这方面的重要意义,要通过学科发展研讨显示出来。所以学科发展研讨和学会改革的重要意义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已经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科技工作者。学会如何把这批科技工作者凝聚起来,是我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开展学术交流。比如今天就是一个学术交流会。学术交流活动也要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这是我们第一位的任务。现在大家都在讲“参与”,就是要有科学家的参与。通过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参与,加强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这是对学会工作的检验,是衡量学会秘书班子有没有做好工作,衡量我们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标准之一。

  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科学家们所关心的。因为他在进行科学研究,就需要了解自己学科的发展状况,同时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他从了解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思路,决定自己从事何种研究,包括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应该采取的研究方法和这个研究究竟是在解决什么问题,将来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对一些国际科技界根本不关心的题目进行研究,是没有出息的。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大概大家都不愿意犯这样的失误。

  学科发展研究是一门学问。各级学会在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中国科协系统的全国性学会进行学科发展的研究,怎么样来区别于别的部门正在进行的学科发展研究呢?学会的性质、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工作与其他部门正在进行的相关工作相比,是有特点、有区别的。要树立起新形象,把全国性学会应该做的工作做好。我们以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中国科协没有布置过这样的工作,这是第一次。首先要对2001年全国性学会代表的各个学科的发展做宏观的分析。

  不要用一级学科的发展代替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甚至更细的门类里头的一些创新的地方。有些新的进展,可能更为重要。我们大家都经常到风景旅游点游览,风和日丽的时候,看到湖面上非常平静,但湖底有可能激流涌进。这就相当于一级学科看上去没有任何进展,但可能在更深的层次上已经有了激烈的变化,有了创新的东西。一级学科的宏观发展,往往是由更新的东西组成,所以我们既要覆盖一级学科的发展,同时要反映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四级学科,甚至更细门类的发展,乃至是在某个点上。我们要找到牵动全局的点,它可能不是一级学科所能表示的。牵动全局的点我们有时叫热点,有时叫突破点,有时叫做生长点,有时候叫做转折点、总而言之是要在点的东西上反映出来。我们应该实实在在用科学家的语言写出究意在什么点上,什么技术正在生长,什么技术、什么方法正在突破,可能会出现什么新的发现,可能会有什么成果出来。我们希望院士们、教授们、研究员们,能够通过他们的思考,经过扎扎实实的整理工作,把这些新生长点,突破口总结出来。比如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进了很多学科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很多不可能认识的自然科学问题,通过数值模拟这种科学技术,加深了认识。那么,应该说,当这两个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很多科学家就会非常敏感地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由于它们的出现,可能要有新的变化,有的甚至预见到了突破。

  我们现在要搞《学科发展蓝皮书》,是希望蓝皮书在今后的科学研究发展中,在出现新的突破点、生长点、转折点这样一些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革命性变革的东西的时候,对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有所帮助,有所贡献。也许它们出现在中国。现在美国是领导世界科技潮流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点。尽管我们有自己的追求,但是我们还是实事求是地说,美国领导科技新潮流。但是我们可以掌握发展的趋势,在某些点上我们可能不会落后。

  我们今天来讨论这个问题,是希望在编写《学科发展蓝皮书》的时候,首先要瞄准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某些点,某些方面,某些技术,正在成为国际科技界的亮点。科学技术水平很重要,为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我们必须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生长点。我们要尽可能把2001年这一年科学技术的亮点找到。这个工作是比较艰巨的。

  要逐年形成一个强大的研究功能。要能够把我们从事的学科,用一个图像描绘出来。如果说美国的科学家、欧洲的科学家给出的蓝图相当于是一幅“油画”,很细致很美,很充分,而开始时我们给出来的可能只是一“素描”,这也不要紧。我想我们需要的是从宏观上把握事实上的亮点,在重大的创新点上不要落后。我们要掌握这些最重大的创新点。当然,最好接近油画,越接近油画我们越接近全世界科技发展研究的基本水平。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浮夸风,科技界也有。如果我们搞科技有浮夸的话,我们的决策人员,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就会受我们的误导,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个别的科技工作者浮夸,最多影响到他自己的研究工作及其周围的这些环境。宏观的研究如果浮夸的话,花钱浪费还是小事,误导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所以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有科教兴国的责任心,要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一点扎扎实实工作的信念。

返回目录


学会信息

简 讯

   ● 原由中国地震局主管、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办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工程》,在反映国内外地震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地震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刊均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两刊的办刊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发稿量不断扩大,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为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提高期刊质量,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已正式致函提请中国力学学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

  经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会议研究,同意将《地震工程与振动》、《 世界地震工程》两个期刊纳入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期刊系列。

   ● 奥运科技工作组初步议定出九项奥运科技首批重大项目。它们是:北京市智能交通规划及实施研究;电动汽车示范、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洁净能源示范工程;高性能以地观测微小卫星技术与应用研究;北京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多语言智能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兴奋剂检测技术和设备研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奥运信息安全与软件系统仿真测试关键技术。

   ● 5月18日至24日“2002年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国力学学会参加了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举办的大型科技游园会,制作了展板、现场发放资料,并对感兴趣的游人进行了宣传咨询。

   ● 经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的研究,拟于2003年暑期在大连市召开第四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各项筹备工作在进行之中。

   ● 为配合中国力学学会申请2008年IUTAM大会,经外事工作委员会讨论决定,希望全体理事尽可能提出邀请IUTAM理事来华访问计划,以增强IUTAM理事对中国的了解,并为申请2008IUTAM大会做准备。

返回目录


会议通知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2002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会议通知

  经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科普委员会商讨,两个委员会共同举办2002年海峡两岸力学教学与科普交流活动。其中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力学教育交流会,科普委员会负责科普交流会及中学生夏令营。本次活动定于2002年7月14日至7月23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会议承办单位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和清华附中。

  力学教育交流会安排在7月14日至7月17日,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基础教学与力学专业教学,教材建设,基地与实验室建设,教学手段,力学在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期间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将参加评选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和力学优秀学生。

征文内容:

1.教学经验覆盖

   (1) 基础力学教学      (3) 力学研究生专业教学

   (2) 力学本科专业教学    (4) 中专力学教学

2.教学改革包括

   (1) 教学内容改革

   (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3) 多媒体教学3.基地与实验室建设

4.力学在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

征文要求及办法:

  文章详细摘要800字左右(1页A4),请于6月15日前寄出(以邮戳为准)。并请注明作者姓名、职称(职务、学历)、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包括7月份暑假期间收信地址及邮政编码)以及讲授课程。欢迎踊跃投稿。

  投稿请寄:100084北京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牛莉莎 收

  会议期间教育工作委员会将召开全体会议,并在各省、市、自治区力学学会推荐的基础上评选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和力学优秀学生。

返回目录


关于举办“2002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的通知

  由中国力学学会、清华大学主办的“2002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定于2002年7月14日~18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一、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力学科普工作者,中学教师);

二、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1.力学知识竞赛(闭卷笔试)

2.力学趣味竞赛(现场比赛)

3.力学科技制作、科技论文展(展厅展示:作品展览、论文张贴(A4纸激光输出)

4.参观交流活动。

三、费用

1.力学科普交流会代表会议费600元,食宿自理;

2.中学生力学夏令营费每人600元(包括夏令营期间的全部费用)。

四、奖励

  各项优胜者颁发证书和奖品,其中力学竞赛获奖名次在前的学生和辅导老师将优先选派参加2003年在台湾举办的“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请各省、市、自治区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认真组织,并将回执于2002年5月31日前寄到:

  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俞家新老师收

  电话:010-62788857,传真:010-62781819
  e-mail: yujiaxin@263.com

  欢迎有意承办 “2004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的省、市、自治区力学学会派人观摩和参加。

返回目录


关于召开《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一门学科的历史,无论对了解这门学科和预测这门学科的未来、对教学和科学研究、对制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在各个学科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中都有相当比例属于该门学科的历史。

  我国的力学学科发展得相对晚,关于力学史的研究尤其薄弱。例如,我国的力学学科对国外的重要力学史著作几乎没有翻译,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力学经典著作也没有出版。有关力学史的译著寥若晨星,特别是对近、现代力学史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力学界不仅没有专业力学史的研究队伍,也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为了使我国的力学事业健康发展急需开展力学史的研究,并且必须要从无到有地来建立自己的力学史和方法论的研究队伍。

  开展力学史和方法论的研究,可以促进社会各界对力学学科内容、方法和意义的了解,可以增进社会各界对力学研究的需求和支持,可以使力学界认识我国力学研究走过的道路,从而可以借鉴以往走过的经验 和教训,可以活跃学术氛围、推动学术讨论和争论,可以为今后制定力学学科的研究规划提供咨询,可以提高进入力学领域新人对从事工作的兴趣、扩大和改善力学学科队伍的素质,可以推动公众熟悉我国著名的 力学学者和他们的优秀成果,从他们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等等。 为了把这一批对力学史和方法论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团结起来,为了推动我国对力学史和方法论的研究,中国力学学会批准成立了武际可为组长的 “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筹备组,并拟于2003年暑假(具体时间另订)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我们将在这次研讨会上交流大家的探索研究心得,同时正式成立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

  敬请大家积极撰写论文,题目和文章篇幅均不受限制。为了提高交流的效果,会议将在召开之前出版论文集(每篇论文2页详细摘要)。会议将把优秀论文推荐给《力学与实践》杂志。

  (1)2002年9月30日之前作者将500-800字的摘要(包括题目、作者姓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信箱地址)传给suiyk@bjpu.edu.cn张学胜或寄到100022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力学部张学胜。

  (2)2002年11月1日筹备组开始发论文录用通知(包括2页详细摘要格式)。

  (3)2002年12月1日之前作者将2页详细摘要(包括题目、作者姓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信箱地址)传给suiyk@bjpu.edu.cn张学胜或寄到00022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力学部张学胜。

  (4)2003年5月1日筹备组开始发会议最后通知。

返回目录
   纪念周培源诞辰100周年科学论坛会议通知

  2002年8月28日是周培源教授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周培源教授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些,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发起召开以近代物理、近代力学和生命科学为主题的具有国际前瞻、高水平的科学论坛,以继承周培源教授毕生精力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崇高精神,并引导和激励年轻一代积极投身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热情,为21世纪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会议得到周培源教授生前相关单位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协、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九院九所的大力支持。

  大会组织结构:

    大会主席:周光召

     副主席:陈佳洱、庄逢甘

    秘 书 长:陈十一

  顾问委员会:(以下按拼音排序)

         白以龙 丁石孙 冯元桢 冯 端 何泽慧 黄 昆

         李政道 路甬祥 林家翘 彭桓武 钱伟长 钱令希

         王大珩 王大中 王乃彦 王 选 许智宏 杨振宁  张涵信 郑哲敏 周 恒 周如玲 朱家鲲 朱经武

 组织委员会主任:白以龙

     副主任:杨国桢 苏先樾 周如苹

      委员:邓学蓥 杜祥琬 符 松 谷冬梅 金 和 李家春

         孟庆国 佘振苏 田淑琴 杨亚政 于年才(按拼音排序)

    会议形式: 专题报告

  大会拟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家到会,并做有关近代物理、近代力学、生命科学的21世纪国际前瞻性专题报告。

  会议日期:2002年8月27日

  会议地点:北京大学

  邀请报告:凡应邀来华做专题报告的专家学者,会议将提供往返机票及会议期间在北京的食宿。

  由于时间紧迫,为使会议顺利召开,务请您将回执填写好并于2002年5月10日前通过邮寄,email,或Fax 寄到大会秘书处,有关会议事宜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按下列地址询问:

联系人:王薇,杨亚政

回执地址:100080 北京中关村路15号,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

email: wangwei@cstam.org.cn,yzyang@cstam.org.cn

  电话:(010)62637035, (010)62559588 Fax: (010) 62559588

返回目录

关闭窗口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0  Address: No.15 Beisihuanxi Road, Beijing 100080, China
电话 (Tel):(86 10) 6255 9588 6255 9209 传真 (FAX): (86 10) 6255 9588